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整体收益跑输CPI:基金到底为谁赚钱?
2010-11-19      作者:曹元

  说出来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过去9年,偏股型基金给投资者赚的钱甚至没有跑过CPI。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测算,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一直到2010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5.61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其间退出的市值约4.33万亿元(赎回金额+分红,分红按全部转为现金计算),基民的净投入成本为1.28万亿元左右。
而截至2010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为1.41万亿元,总市值与总成本之差即为基民的总投资利润,约为1317亿元。
然而,按偏股型基金认购、申购、赎回分别为1.2%、1.5%和0.5%的费率测算,投资者支付了1000亿元(最低认购金额计算)。所以扣除手续费之后,基民的总收益只剩下317亿元左右,这就是中国投资者在过去9年间投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收益了。
考虑到偏股型基金2006年底的规模已经接近5000亿元,即使仅以三年半投资周期计算,317亿元的利润换成累计收益也仅为6.4%,简单年化收益仅为1.8%。
这么低的收益率,的确没能跑赢CPI。
实际上,除了基金持有人的费用之外,基金自身还需要缴纳多项费用,如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用等。根据Wind计算,自2000年以来,全部基金的总费用高达2156亿元,从2001年算起,这项费用也超过了2000亿元。
两项合计,9年以来,基金持有人支付的和基金支付的全部费超过了3000亿元。
在围绕着基金的产业链上,基金持有人并未获得太多收益,相反,各类机构却是盆满钵满。
基金真面目
好买基金研究对于分红转投资部分的处理略显简单,但是用基金总利润计算,同样可以获取基金的收益情况。
从基金总利润来看,根据Wind数据,从2001年至2010年6月30日,9年以来,基金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超过了6800亿元,但是仅仅计算偏股型基金,净利润只有1512.71亿元,与好买基金测算的结果是200亿左右的误差,但是如果扣除掉申购赎回等费用,其实两数据已经是接近一致。
在已经成立的601只开放型基金中,偏股型基金占据了大半江山,约450余只,但是多年长跑下来,为持有人赚钱竟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债基、货币基金及保本基金。
“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实际上是能为投资者赚钱的,但投资则更关心股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刘朝阳感慨地说。
股基不赚钱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指数上来看,从开放式基金开始发行的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结束,上证指数只上涨了12.92%。
而这中间过程又非常波动。以年为单位,从2001年至2009年,共计9个统计单位,加上2010年上半年,10个统计区间中。这当中有四个统计区间偏股型基金是亏钱的,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上半年。其中,2008年巨亏,亏损量高达1.24万亿元。
基金每每赚了钱,但又无情地被市场吞噬,这是中国A股市场中,基金所面对的波动的市场环境。
然而,这种环境究竟又是谁造成的呢。
当中国基金业的规模还很小的时候,曾流行一种观点: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是因为缺乏机构投资者,当机构投资者壮大之后,市场会相对稳定。“美国就是那样。”大洋彼岸的成熟市场往往成为中国舆论对照的对象。
但事实情况是,随着基金的壮大,A股的波动率反而更高。好买统计,从2000年开始至今,上证综指月平均波动率接近8%,是道指的2倍。而2004年之后,波动的差距反而加大,尤其是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的2006年之后,上证指数月均波动率全部在在8%之上。
实际上,标榜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险资往往追涨杀跌。偏股型基金被波动的市场所损害,但自身也参与制造市场的波动。
偏股型基金给持有人赚钱少另一个原因需要从持有人自身找起。
中国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呈现出明显的散户倾向。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09 年底,基金账户数量接近2亿个(包括重复开户的),其中99%以上为个人账户,平均单笔申购金额为1.5万元左右。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杨文斌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个人投资者的最大特点是有投资的迫切需求,但又不专业。体现在具体操作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追涨杀跌。“我们研究了一下过去10年基金新增投入(首次发行+申购)的时间分布,结果显示,在5.6万亿元的总量中,接近60%是在 2007年进入市场的,而2007年,正是指数从2000多点一路飙升到6000点,创下历史新高的最疯狂的一年。由此,几千万散户高位被套,至今财富损失过半。”
近10年来,截至今年三季度,如果以为持有人赚取最大收益计算,广发策略优选(270006,基金吧)、嘉实主题精选(070010,基金吧)、嘉实策略增长(070011,基金吧)、易方达价值精选(110009,基金吧)、易方达积极成长(110005,基金吧)、华夏优势、交银精选、基金安顺、华夏成长(000001,基金吧)、银华优质增长(180010,基金吧)为基金持有人累计赚取的净利润最多,都超过了90亿元,其中广发策略优选净利润高达138亿元。
中邮核心成长(590002,基金吧)、易方达上证50成为亏损最多的两只基金,亏损金额均超过了100亿元(成立以来到今年三季报的净利润加总)。
截至今年三季度,共计有131只基金未能给基金持有人赚钱。
从耗费的费用来看,截至今年年中,华夏红利、中邮核心成长、嘉实稳健、汇添富均衡增长(519018,基金吧)、诺安股票(320003,基金吧)、易方达价值成长(110010,基金吧)、中邮核心优选(590001,基金吧)、广发聚丰(270005,基金吧)、华夏蓝筹(160311,基金吧)核心、嘉实海外中国股票(070012,基金吧)十只基金成为耗费费用最大的十只基金。成立以来费用开销在16.37亿元至22.71亿元之间。
令人遗憾的是,这十只开销最大的基金有5只让基金持有人亏钱,分别是中邮核心成长、嘉实稳健、汇添富均衡增长、广发聚丰、嘉实海外(070012,基金吧)中国。
这说明在基金领域,基金的赚钱和花费并不成正比。当然也有客观原因,这些花费多、赚钱少的基金多发行在2007年。
“为银行打工”
虽然偏股型基金持有人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这9年间,围绕着基金产业链,却有不少的机构获取了大量财富。
从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部基金共计产生2156亿元的费用。占到这些年来基金获得6800亿元净利润的31%。
如果算上基金持有人交易基金的费用,那么其数字会更庞大。银行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最大受益方。
“我们是在为银行打工。”某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如是说,并且在不同场合,其他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作为基金持有人,在购入基金的时候要缴纳认购或者申购费。根据基金同银行的协议,这部分资金全部归银行所有。
仅以偏股型基金为例。
从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结束,偏股型基金的发行规模12372.47亿,按照普遍采取的1.2%认购费率计算,这些年来,银行可以获得148.47亿元的认购费。
而9年半,基金持有人共计申购偏股型基金43765.35亿元,申购费率普遍为1.5%,据此计算,银行可以获得656.48亿元。
基金在赎回时也会产生赎回费,费率为0.5%,一般基金契约规定,不低于25%的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其余部分也基本被银行获得,这意味着银行可以获得赎回资产0.375%的资金。同统计区间内,持有人共计赎回39167.56亿元,银行可以获得146.88亿元的赎回费。
9年多时间,银行从持有人那里获得了合计951.8亿元的收入。如果算上债基的认购费、申购费,该数字会更庞大。
而银行从基金那里获得的收入不止于此。
基金在运行过程中也要给银行提取多种费用。比较明确的就是基金托管费。2001年以来,全部基金向银行缴纳的托管费合计218亿元。
此外,基金还会产生销售服务费,9年半共计29亿元,这里面也多数是银行获得。
还有其他的如利息支出等也会交给银行。
这只是明的,还有暗的。因为银行的渠道优势,不少基金会将管理费的一部分交给银行,或多,或少,全凭两家机构的协商。有说30%的,有说50%的,不一而论。
最保守估算,银行从2001年起至今年年中,共从基金业务中获得了1200亿元。
难怪有银行人士说:“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银行做基金销售所获得的利润率比贷款业务还要高,而且基金销售业务毫无风险。”
基金公司在基金产业链中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管理费。假设管理费全部归基金公司所有。2001年至今年年中,基金公司提取的各类基金管理费超过1200亿元。
券商是这条产业链的另一个受益方。一些券商帮助基金公司销售基金获得的认购费、申购费,但这并不占主流。“因为绝大部分的基金还是通过银行卖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比例可能高达90%。”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有下降的趋势。
券商在这个产业链中,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佣金。
统计9年半的佣金,券商共计获取了225亿元。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