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基金业回报不及存款 超3成基金公司使投资者颗粒无收
2012-05-26      作者:支玉香

投资者曾经一度对基金趋之若鹜,2007年基金销售最火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基民找关系托人买基金的离奇案例,但不知从何时起,基金公司和基民关系出现了变化,甚至开始走向对立面。被诟病最多的是,在基民巨额亏损的时候,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规模却基本不受影响。

那么11年间,基金总共为投资者赚取多少钱呢?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1年11年时间里,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共计为投资者赚取利润3034.52亿元,平均下来每年尚不足300亿元。

偏股型基金收益跑输存款利息

偏股型基金(以股票投资为主的基金)毋庸置疑是各家基金公司的拳头产品,然而,11年间偏股型基金并未分享到市场上涨的一杯羹。虽然不少偏股型基金经历了2007年千载难逢的大牛市,但是把视线拉长来看,偏股型基金收益情况并不乐观。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一直到2011年12月,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6.30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其间退出的市值约5.24万亿元(赎回金额+分红,分红按全部转为现金计算),基民的净投入成本为1.05万亿元左右。而截至2011年12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期末资产净值)为1.24万亿元,总市值与总成本之差即为基民的总投资利润,约为1900亿元。然而,按偏股型基金认购、申购、赎回分别为1.2%、1.5%和0.5%的费率测算,投资者支付了1145.45亿元(最低认购金额计算)。

所以扣除手续费之后,基民的总收益只剩下754.54亿元左右。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投资者为偏股型基金支付的费用为1145.45亿元,而最终落得的收益为754.54亿元。

此外,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测算显示,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在近5年的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扩大,大部分的利润也是在此期间获得的,如果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平均下来的年收益率只在1%~2%之间。

“平均下来年收益在1%~2%之间,这一水平明显比不上银行存款,而更赶不上近几年来日益高涨的CPI,可见投资者持有的偏股型基金连最起码的保值都未达到,更何况升值,”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员告诉记者。

超三成基金公司空吃管理费

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其投资能力自然应高于常人。然而,梳理2011年年底之前成立的60多家基金公司发现,超过三成基金公司使得投资者颗粒无收。

记者统计,去年年底64家基金公司中,共计41家基金公司为投资者带来了正回报,另有23家基金公司出现亏损,尚未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

具体来看,华夏基金为基民带来的回报最高,逼近500亿元,这一数据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所有基金公司总回报的16%;居其后的为易方达基金,11年间为投资者赚钱大约355亿元,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分别为基民获得回报321.5亿元和211.24亿元,排名第三和第四位。这四家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最多的公司合计回报达到1382.17亿元,贡献了行业总利润的近乎一半。

除此之外,富国基金、银华基金、博时基金、交银施罗德、国泰基金、工银瑞信、长盛基金、鹏华基金、华安基金、海富通和建信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为基民带来的总回报均超过了100亿元。

“基金公司带来的总回报首先是和总体规模这一基数有关系,其次和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密不可分,”一位第三方分析师向记者解释。

据统计,给投资者亏钱的基金公司共计23家。其中中邮基金和光大保德信首当其冲,成为亏损额度最大的两家基金公司,带来损失均超百亿元。

中邮基金从2006年开始管理基金产品,截止到2011年底,六年时间中邮基金亏损高达224.16亿元,纵然如此,该公司累计提取管理费超过29亿元,截至去年底该公司总管理规模近250亿元。

亏损额度居高不下的还有光大保德信,该公司2004年开始管理基金,8年间共提取管理费22.69亿元,但其累计使得基民财富缩水逼近173亿元。

除此之外,长信基金、华商基金、华泰柏瑞基金、万家基金等给基民带来的亏损也超过50亿元。小基金公司中天治、泰信、东吴、益民等基金公司同样出现亏损,并未给投资者带来正收益。

6000点套牢众基

提及基金业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2007年是不能绕过的,随着大盘上攀至6000点,基金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基金业资产规模从2006年底的不到9000亿狂增至3.32万亿。

然而,牛市的疯狂则是投资者的悲剧的开始。2007年,基金市场异常火热,诞生了数只巨无霸,而至今无数投资者仍被套牢。

当时的基金销售人员和如今不能同日而语,说彼时基金公司处于甲方地位并不夸张。新基金发行之际,一度出现排长队买基金的盛况,基金采取比例配售的方式来解决超额认购为常态,当日售罄同样屡见不鲜。

然而,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无数基金在当时酿造了悲剧,其中尤以中邮核心成长为甚。

2007年8月13日,中邮核心成长基金发行。当时A股市场人气爆棚,中邮系已经管理的产品——中邮核心优选基金领跑同类基金。在如此火爆人气和业绩示范效应之下,中邮核心成长首发当日已超过基金募集规模上限150亿元。时隔一个月,中邮核心成长打开申购,短短4天内,规模增加251亿份。然而再隔一个月,大盘触及历史最高点6124.04点,随后步入了漫长熊途,各股票方向基金也开始大跌之旅。时隔5年之后,中邮核心成长目前的净值为0.4923元,净值折损超过一半。至今年一季度,该基金份额为292亿份,5年间,已经割肉离场的基民带走了100亿份规模。

同年发行的新基金南方隆元产业主题、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泰达宏利市值优选、华富成长趋势、广发大盘成长混合等多只基金目前净值下跌幅度仍在30%以上。

2007年大行其道的还有QDII基金,彼时投资者对于QDII热捧不亚于A股基金。首发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当日吸引千亿元资金认购,创下国内基金史上多项纪录的盛况。随后的几只QDII基金同样承接着市场的火爆人气,继续大受追捧。然而,满载期望和梦想扬帆出海的QDII基金至今仍旧套基民无数。如今,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净值跌幅超过50%,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南方全球精选配置两只基金的净值跌幅也均在40%左右。

“市场遇到大牛市,投资者已经失去了理性,而此时基金公司抵制不住扩张欲望,疯狂的规模裂变最终套牢投资者无数,回头看,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一位基金业界人士如是评价。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