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业绩提成VS收管理费:正收益才是硬道理
2012-11-10      作者:高谈

[ “那些没有业绩提成的基金,风格会更加保守,在弱市中更加容易保存收益。而那些有业绩激励的基金,在风格上会更加激进,今年来亏损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

业绩提成作为一种资产管理基金的盈利模式进入中国,却因为生长的土壤而步履维艰。原因在于,如果不能做到绝对收益,便不能从业绩提成中稳定的获利。

业绩提成经典模式——“2+20”模式

近三年以来,许多的阳光私募基金都没有取得绝对收益。由于阳光私募基金主要依靠业绩提成取得收益,这些资产规模尚小的资产管理公司也艰难度日。与其情况类似的还有公募基金专户和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这些统称为非公募产品。

“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让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用就可以活下来,而资产规模极小的阳光私募则不得不依靠业绩提成生存。”好买基金分析师曾令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一般阳光私募管理费最高也就是提取管理总资产的2.2%左右,其中银行和券商等渠道就将分去1.5%~1.8%。按此计算,如果一家管理1个亿资产的阳光私募运营了一年下来,到手的管理费还不到70万元。然而在上海建立一家小规模的阳光私募其成本也要300万元左右。

业绩提成的盈利模式成为了弱市中阳光私募产品头上的一把利剑,然而,在国外,它却是成就富可敌国大佬的利器。

“琼斯将公司利润的20%截留下来分给他和他的团队,从而大大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塞巴斯蒂安·马拉比在其著作《富可敌国》中提到。

业绩提成作为一种收费模式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48岁的琼斯创立了第一只对冲基金,同时也创立了业绩提成这种基金收费模式,从此颠覆了共同基金收取管理费的盈利模式。

在琼斯之前,共同基金依靠管理费盈利,这也是共同基金一直被诟病的。当共同基金自身的盈利情况只与资金规模有关时候,它的动机和卖洗发水的日化用品公司不会有什么两样——销售、做大规模就能赚钱,而业绩的好坏却变得次要。

业绩提成的发明造就了一批真正聪明的人,一批不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华尔街的大佬。

据称,2006年,对冲基金前三大巨头都赚了10亿美元以上,相比之下,当年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奖励只有5400万美元。

正是在业绩提成的模式下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财富效应。美国金融作家一直在鼓励这种能者多得的分配制度,理由可想而知——业绩提成让能者多得,让对冲基金的员工们真正迸发工作的激情,让逆向思维者有决心脱离声名浩大的投行,让投资者从中赚取绝对收益。

不过,产生这种盈利模式的基石是“对冲”,换句话说——有取得绝对收益的底气,才敢揽业绩提成的瓷器活儿。琼斯找到了方法,他通过套期保值消除风险,通过做多和做空消除战略上的风险。

在琼斯之后,大多数的对冲基金都采用了这种经典的“2+20”模式,即基金管理人收取2%的管理费同时,再在收益部分收取20%的业绩提成。

不过,中国的阳光私募对冲策略迟到许久,真正能取得绝对收益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近年的弱势当中阳光私募能够成功获利的并不多。

业绩提成缺乏土壤?

业绩提成模式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的阳光私募,以及一些类似于阳光私募的基金模式,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专户、限定性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存在了两大盈利模式:依靠收取管理费用盈利的公募基金和依靠收取业绩提成盈利的阳光私募、公募基金专户以及部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非公募产品。

管理费模式的确有一席之地。例如指数型基金,或者另外一些有固定管理模式的基金,由于操作相对简单,有固定模式可循,并且规模巨大,就更加适合收取管理费的模式。而华泰证券金融产品研究评价中心首席分析师王群航则认为,开放式基金并不适合业绩提成模式,因为提取业绩提成会造成净值波动,对不同时段进入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并不公平。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业绩提成的确有助于吸引行业优秀人才。一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有些有自己想法的人,都在试图从公募跳向私募。原因很简单,激励机制更加合理,并且制度更加灵活。”近年来,老一辈的公募基金经理已经陆续流入私募,今年最负盛名的是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公转私,被认为是国内最后一个“老一辈”公募基金经理“私奔”。

从长期来看,业绩提成产品的主力军阳光私募的业绩的确优于公募基金。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阳光私募虽然照搬了国外对冲基金的盈利模式,但却不具备国外对冲基金收取业绩提成的条件。国外对冲基金之所以可以收取业绩提成,首先在于他们有能够取得绝对收益的工具。

“国内阳光私募至今也难以实现对冲,在单边做多这一点上,大多数阳光私募和公募基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拿不到绝对收益,业绩提成的盈利模式就没有前途,加上在中国特殊的时期中,那些高收益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几乎让他们汗颜。”一位有海外工作经验的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从业绩上看,鲜有人能够脱离大盘获得绝对收益。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证指数下跌5.93%,而在全部1199只阳光私募产品中仅435只取得绝对收益。按照近三年以来的业绩统计,上证指数下跌35.41%,在有收益统计的293只产品中,仅93只产品取得绝对收益。

“那些没有业绩提成的基金,风格会更加保守,在弱市中更加容易保存收益。而那些有业绩激励的基金,在风格上会更加激进,今年来亏损更多也就不足为奇了。”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告诉记者。

熊市中被迫转型

不过不管怎样,非公募产品在今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一些阳光私募产品已经开始‘类公募化’的运作,资产规模超大可以带来可观的管理费,而其产品的业绩则越来越‘类指数化’。”彭晓武告诉记者。

在公募基金专户中,原本依靠业绩提成的产品也开始改变业绩提成的模式。分级提取管理费用是普遍采用的提成形式。例如,某基金公司的公募专户产品规定,累计收益率小于或等于0,不提取业绩报酬;累计收益率大于0而小于或等于30%,则对增值部分收取10%的业绩报酬;累计收益率大于30%,则对超过30%的增值部分收取比例为20%的业绩报酬。

此前,基金专户的提成模式为超过业绩红线即提取20%的报酬,大多数业绩红线设置为5%~10%,但是今年以来大多数基金专户业绩都不及业绩提成红线,所以才出现了一些产品修改业绩提成规则的情况。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