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杨文斌:公募基金2.0呼唤第三方
2011-07-11      作者:好买执行董事、总经理 杨文斌

 

杨文斌 好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十年轮回。从2001年第一支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成功发行,公募基金快步走过十个年头。中国人的观念中,对十的重视随处可见:“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十年树木”、“十年寒窗”……十年之后的今天,公募基金正从1.0时代向2.0时代迈进。

1.0时代渐行渐远

十年以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牌照管制加上新基金发行的审核体制,形成了公募基金相对垄断的格局。在对新基金发行体制进行改革后,公募基金的垄断红 利渐渐消退。目前偏股基金、债券基金、QDII和创新基金4条审批渠道下,一家基金公司理论上可以最多同时获得4支新基金的批文,极大的加快了基金成立的 速度。新基金发行的增多,意味市场供给的增加。一方面,作为主渠道的银行溢价能力日见增强。从基金批露的客户维护费来看,基金在发新基金时支付了越来越多 的“买路费”,2009年发行的主动股票型基金的客户维护费对管理费收入的平均占比是15%,最高的“华泰柏瑞行业领先”占比为30%;而2010年,新 发行基金的平均占比是27%,最高的是“信达澳银红利回报”,居然达到43%。发新基金不赚钱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这也意味着基金业跑马圈地的粗放经营 模式正逐步消解。另一方面,基金发行的困难日益显现,基金平均成立规模日渐缩小。2007年发行的57支基金平均成立规模是74.50亿元,2009年、 2010年、2011年均是逐年下降,2011年每支仅为18.07亿。从规模和个数来看,非货币型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在2007年末达到2.7万亿的顶 峰,2009年三季度后,基本在2万亿左右波动,变动幅度不大,而基金支数则跨越式增长。非货币型开放式基金在2007年末只有278支,2008年末 393支,2009年末是533支,2010年末则达到682支,今年1季度末已经越过700支。量增而规模不增,这意味着基金市场是一个“存量游戏”, 赎旧买新的现象普遍。供给增加了,投资者的选择更多,首募规模自然下来。那种募集300亿,一日售罄,已成昨日“神话”。

2.0时代处于萌芽期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公募基金悄然走进2.0时代,基金工具化正成为其主要特征。首先是行业和类行业类基金的出现。先看指数型基金,2010年以前成 立的指数型基金,主要是以跟踪市场综合指数为主,如沪深300、中证100等。2010年开始,出现了一些行业类的指数型基金,如国投瑞银金融地产、招商 上证消费80ETF、国泰上证180金融ETF。再看主动管理型基金,这几年陆续出现了汇添富医药保健、易方达医疗保健、诺安黄金等行业类基金。这类基金 的出现,意味着基金正自觉地向工具化转型。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基金不是包赚,首先得投资者自个儿选对方向。基金主动放下“全托”的身 段,举起了“半托”的牌子。其次,是基金风格鲜明化,这是差异化竞争的必然结果。现在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坚持自己的风格,未来可能更加明确谁是擅长投大盘蓝 筹、谁对中小盘股研究深入,谁会坚守价值类股票等,同时在操作风格上也逐渐形成鲜明的特点,谁做趋势,谁像巴菲特一样持股不动。这些更有个性基金的逐渐显 现,正是今年以来广受关注的“同门兄弟不同命”这一现象的外在体现。

第三方机构肩负的使命

一直以来对公募基金如何更好理财存在着两种方式的争议: 一是公募基金充当全能的角色,二是公募基金做好自己的事(行业和个股选择),把其它的一些(大类资产配置)交给第三方机构。随着基金个数的增多、个性的增 强,第二种角色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即公募基金目前的发展阶段已经把第三方理财推向了面对投资者的最前台。这里的路径是:最低仓位的限制使基金不 能起到“全托”理财的功效,公募基金发展“半托”理财的特点越明显,与投资者追求绝对回报为终极目标的矛盾越深刻,市场越需要第三方机构的出现。第三方理 财机构将是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 其一是根据客户的实现状况先做出大类资产资产配置,避免买基金时“千人一面”;其二是寻找出风格切合市场特点的基金推荐给投资者。正如第三方投资顾问制度 已经在欧美市场上成为理财的主要模式,国内第三方机构也一定会在公募基金2.0时代大展拳脚。

 

本文作者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