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创新还是翻新
2012-09-11      作者:好买基金董事长、总经理 杨文斌

基金业要转型,创新是必由之路,但新的未必就是创新,要警惕一些无益于投资者的翻新或伪创新。杨文斌 好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2012年是基金创新之年。所谓创新基金通常指传统的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以外的基金品种,如ETF基金、分级基金等。“基金新政”为创新发放了制度性红利,而低迷的市场又使以前那些粗放式经营的招数几无用武之地,因此创新基金产品得以大行其道,既应时政,又赚眼球,可谓风光正好。

从数量上看,创新基金在2012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分级基金为例,2011年以前成立的不过10支左右,2011年成立19支,而今年上半年已经成立了21支,还有产品在陆续申报。从种类上看,创新基金在2012年也有突破,创新深度和广度均有增加。如果说分级基金发轫于对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的细分,那么,短期理财基金、货币-信用卡基金则是把这种细分做得更为彻底,创新的深度有增加。而各种QDII创新产品,实现了跨市场和跨品种的融合,则是增加了创新的广度。近期关注度甚高的债券ETF基金和黄金ETF基金也在此之列。

创新VS翻新

创新是一个相对概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从一个大的角度来看,创新实际上伴随着基金业的成长,开放式基金相对于封闭式基金,债券基金相对于股票基金,被动基金相对于主动基金,都能落在创新的范畴。这种过程是不断挖掘投资者需求,并满足投资者需求的过程。开放式基金相对封闭式基金满足了流动性更好的需求,债券基金则相对股票基金满足了风险更低的需求,指数基金、ETF产品提供了一次性购买一篮子股票的需求等等。

但创新并非易事。回顾国内基金业历史,不少曾以新面孔出现的东西,尽管可能也有些细枝末节的意义,但却经不住时间和投资者检验,很快被淡忘或遗弃。当时那些东西新则新矣,但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最多是一种翻新。重新包装一下,营销时多一个噱头。2003年的伞形基金、2005年曾风行一时的中短债基金、2006年发展迅速的复制基金、2007年广受追捧的归一分红等,莫不是平淡收场。细究起来,就可看到不少噱头和翻新的身影,有些甚至是伤害投资者中长期利益的。

基金业发展至今,已日趋成熟,颠覆性的或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越来越难,但整体而言局部创新的空间仍较大。例如一个可行的创新之路就是细分,对投资标的细分与产品收益风险特征的细分。2010年比较成功的黄金QDII是对市场细分的典型,为国内投资者提供了以前不能投资的标的;而第三代股票型的分级基金则是对风险收益特征细分的代表,这类基金的A类份固定收益固定年限,收益特征明确,而B份额则是更为纯粹的杠杆产品,高风险高收益,同时A与B可配对转换使其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劣势。

创新VS新创

除了翻新之外,还有为创新而“创新”的新创。新创因为其新,有时也会名噪一时,但时常会留下后遗症。第二批分级基金A份额就是一个例子。在继同庆之后发行的一批股票型分级基金的A份额“新”意独创,采取配对转换且永续存在的模式。A份额有约定收益,但只分红不能赎回,B则支付A的收益且享受杠杆。由于A没有退出机制,导致稳健份额并不稳健,很难形成稳定的收益风险预期,这也导致A份额长期大幅折价。投资者若不细辨,以为A份额都稳健,便会中招。

此外,有些新创,由于缺乏市场基础,处境尴尬,甚至异化为另类。例如创新品种中不少是场内交易品种,有些品种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并不认可,场内份额稀少,成交清淡。有一些ETF产品日成交量维持在10万元左右,无论是套利还是投资均极为不方便。还有些规模小的产品则遭到炒作,暴涨暴跌,异化为“庄股”。

翻新虽然是伪创新,但其本质还是投资者所熟悉的东西,而新创则可能五花八门,投资者一不小心就可能为其所伤。巴菲特对过于复杂的金融创新一直保持直觉的警惕,这使他躲过了次债危机。回到我们的起点,基金创新是其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在各类新产品扑面而来,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时,我们更要对其保持应有的警觉。对基金公司而言,应立足于投资者的真实需求,把握创新的本质,不可为新而新,更不能哗众取宠。最终,能为投资者创造出实实在在收益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创新。

杨文斌

好买基金董事长、总经理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