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降杠杆通道开启 先破而后立
2013-08-01      作者:好买财富董事长、总经理 杨文斌

6月20日,这是疯狂的一天,足以载入中国金融业的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银行间借一天钱的年化利率水平)飙升至30%, 隔夜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跃升至13.44%,受此影响,A股出现罕见的断崖式下跌,货币基金赎回超过一半,众多银行为紧急揽存,被迫将短期产品收益拉升至6%以上。谁说中国没有金融危机?

降杠杆姗姗而来

此次“钱荒”,除了一些季节性的常规原因之外,更像是本届政府一次主动性的压力测试,为未来持续性的降杠杆措施揭开序幕。从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降杠杆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美国从2008年开始,经过长达5年的时间,将其杠杆降到2005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欧洲虽然调整速度较慢,但这两年也在逐步降杠杆,不降杠杆的后果就可能出现类似于希腊这样的情况。而中国从2008年的“4万亿”开始,实际上一直在加杠杆,货币投放持续增加。加杠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流动性泛滥,各种资产出现泡沫。与金融资产的红红火火相比,实体经济越来越缺乏吸引力,经济结构难以调整,反差加剧。

从政治角度来看,新一届班子上台,历来是先把前一届政府留下的问题凸现出来、把各种坏账撇清,然后再图发展。比如,花2-3年的时间治理整顿,然后再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最后在顶峰全身而退,不失为一种智慧。因此,无论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降杠杆的通路已经打开,包括地方政府、部分激进的银行以及信托公司等影子银行的杠杆比率都将被迫大幅下降。市场上的资金将重新配置,会从纯粹金融领域的炒作中更多的回归实业,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期限错配的危机

在未来降杠杆的漫漫之路上,有很多金融理财产品会出现一定的风险,风险最大的将是一些期限错配的产品。近几年市场上,一些金融机构发行了大量的期限错配的产品,比如,期限1-6个月的产品,但实际却投资到1-2年期的产品里。实际上,市场上一些银行、信托公司、P2P公司和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发行过期限错配的产品,这些产品很多都被投入到中长期的理财产品中。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些产品很好赚钱,比如半年期的产品,给到客户6%左右的收益,通过期限错配,转而投入到1-2年期收益10%左右的产品中,在这之间,能够轻而易举地赚到4%左右的利差。但是,凡事必有代价,这类产品首当其冲地会在这轮流动性收缩中出现风险。

可能的危机路线如下:大量投资者在3个月到期后想退出、赎回资金,但资金实际已经被锁定在1-2年期的产品中,虽然项目本身并没有出现问题,但流动性风险出现;发行方因自有资金有限而无法全额垫款,出现局部的挤兑现象,经媒介放大后,恐惧加大引起赎回加剧,最后产品爆仓。因此,期限错配的产品就像看似美丽的“庞氏骗局”,在没有问题的时候一片歌舞升平,投资者不会赎回,也有新资金不断进入,期限错配可以维系;而一旦出现流动性逆转,新资金跟不上,很多产品就会原形毕露。因此,在市场流动性出现拐点时,期限错配的产品将首当其冲受到剧烈冲击,投资者应及时回避。

先破后立

无疑,降杠杆的通道刚刚开启,流动性紧缩的局面或许还会持续相当的时间;未来1-6个月左右,会有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可能还会出现局部的“钱荒”现象。但中长期来看,管理层有勇气主动挑破泡沫,逼着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降低杠杆,这对中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是十分有利的。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大部分是靠流动性带动的,增长虽快但质量大有问题,是一种虚胖。未来看,经济增速放缓,但质量上升,却是好事。股票市场也一样,短期指数调整会带来很大的痛苦,但对于很多企业、上市公司却是一剂苦口的良药,逼着大家珍惜资源、加快调整。从18大以后一系列经济和金融政策来看,本届政府的经济学功底更显深厚,有能力对症下药。希望能顶住压力,坚持去杠杆的政策,维系改革决心,先破而后立。

杨文斌

好买财富董事长、总经理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