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公募基金再现出走潮
2014-11-03      作者:游敏常

规模为3.84万亿。相较而言,早在2007年牛市之巅时,公募资产规模便超越3万亿,达到3.28万亿,当时却仅有58家基金公司。

与公募相反,开始告别野蛮生长的阳光私募悄然集结大批原公募人才,“公募派”私募的势力范围正在急遽扩张。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2006年以来从公募转到私募的基金经理(仅统计已发行产品的基金经理)后发现,截至2014年10月9日,前后共有125位基金经理选择从公募转战到私募领域。

华夏基金堪称私募人才的第一摇篮,在这125名奔私的基金经理中,超过11人曾供职华夏,其中包括江晖、石波、孙建冬、王亚伟等大批刻上华夏烙印的明星。

据好买基金分析,基金经理之所以转投私募,首要因素是利益驱动,其次是因为私募基金的操作更加灵活,监管环境更加宽松。

作为最先一批转投私募的公募人才,星石投资总裁杨玲更提出,今年以来私募基金开始实施注册制,符合规定的阳光私募可以发行公募产品,私募业的吸引力还在加大。

私募排排网创始人、深圳市融智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春瑜甚至预言,未来20年,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将超过八千家,管理规模超过10万亿元。

按照李春瑜的观点,未来三年,公募基金经理、券商资管人才会出现新一轮离职潮,再加上很多海外对冲基金开始着手布局中国市场,国内对冲基金人才争夺战会越演越烈。

行业重构投研

在大资管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公募基金明显落了下风,再加上不断有新的竞争者进入,行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当中。

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10月31日,年内已有171位基金经理离职,超越了2012年和2013年,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交银施罗德基金近日更接连发出了5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调换多只基金掌门人。现任权益部投资总监的管华雨将交出交银成长30、交银趋势股票两只基金的帅印,他未来除了独自掌管交银成长股票基金,还将与王崇共同执掌交银新成长股票基金。

公司此番调整应与总经理战龙推行新的投研战略有关。交银施罗德基金总裁战龙在多个场合谈到,公司要在传统自上而下研究优势的基础之上,强化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能力,这是公司投研改造的“重头戏”。

然而,在这次投研改造过程中,交银施罗德基金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事动荡的困扰。2013年二季度,交银施罗德原总经理莫泰山自立门户创立了上海博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引发了交银施罗德基金一场人事变动风波,除了吸引到交银施罗德旧部、权益部投资原副总史伟去职加盟外,还带走了陈磊、矫健等多名资深分析师。

交银施罗德基金这场人事变动潮今年还在延续。上半年,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监胡军华递交辞呈;其后8月,固定收益部副总李家春宣布辞职。

在改革的过程中,阵痛在所难免,而作为交银施罗德的舵手,战龙看得更加长远。他曾经表示,一个好的投研体系就像有魔力的磁石,能够源源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并且这个制度体系一旦形成,将不依赖于某个人的去留得失,而将形成内生的良性运作动能。

但并非所有基金公司都有交银施罗德基金的魄力和财力。伴随明星制的褪色和干将们的集体出走,加上新品大量上市,行业一拖多的现象越发突出。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2011年基金经理人均管理1.3个产品,2012年人均管理1.4个产品,2013年人均管理1.7个产品,而目前人均管理产品达1.8个。

华泰证券8月中旬一份研报显示,所有偏股型基金经理,包括目前在任及离任的,任职时间满一年以上的,平均担任基金经理的时间仅3.77年,基本上不到股市一个完整的牛熊轮回周期。

从长期看,未来公募业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产品化、渠道化和品牌化,强者恒强越加明显,投研决策将走向团队化。

何日绝地反击 公募基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整个行业格局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公募业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变化,比如推行股权激励制度、事业部制改革等,这些均是行业适应市场变化的举措,目的在于改变激励机制,留住人才。”上海凯石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剑辉告诉新金融记者。

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正衔枚疾进。自新《基金法》放开股东门槛、松绑股权激励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快速铺开。2013年2月,万家基金通过子公司万家共赢,率先推出股权激励方案,东吴基金、华富基金等快步跟上。粗略统计,目前已有10家左右公司实施股权激励。

此外,为弥补制度短板,部分基金公司开始向投研体系动刀,强推事业部改革。2013年,招商基金首推“投资工作室”计划,成为第一家启动事业部制改革的公司。随后,国泰基金、前海开源基金和中欧基金先后宣布跟进。

事业部制一般实行基金经理负责制,即一位核心基金经理带领一个团队,团队中包括基金经理助理、研究员等。一个团队管理多只基金,团队的收入与管理规模也与管理费收入挂钩。

长远来看,公司推行事业部制是为了实现业绩和规模的双赢。目前国泰基金已成功组建了权益投资事业部、绝对收益事业部和量化投资事业部。

中欧基金的步子显然迈得更快,公司计划今年建成7个事业部。“中欧希望支持这些最优秀的、有冒险精神并且希望花费更少精力在投资以外的事情上的基金经理,在中欧基金的平台上实现创业,打造一个基于长远的投资事业,并且相对于个人独立创业来说,成功率更高。”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称。

据介绍,在中欧基金公司的事业部里,领头人在合规的前提下拥有很大自由度,可自主决定投资策略、配置团队成员以及进行客户沟通等各种事务,并实行独立核算,参与分享管理费收入,并且掌握这部分收入的使用和分配权。

但不是所有吃惯大锅饭的投研人士都能适应这套自负盈亏甚至锱铢必较的事业部制度。8月底爆出的中欧基金原固定收益部总监聂曙光改投上投摩根基金的消息,便将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事业部改制的中欧基金推入尴尬境地。而首尝螃蟹的招商基金此前也曾传出三员老将水土不服愤然离职的消息。

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事业部制的重点在于控制成本和提升激励,该制度未来或许会成为行业的主流,因为基金公司将不可避免扭转过去“高举高打”的模式,走入低成本运营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为了给基金经理提供创收机会,开始允许有能力的基金经理公募和专户“双肩挑”。甚至有报道称,监管层有意降低公募和专户业务的防火墙要求。

“理论上讲,私募讲求绝对回报,公募则追求业绩排名,两个指标,一个让你长高,一个让你长胖,这对基金经理来说是一大挑战,投资是高度专注的行为,"双肩挑"的模式长期来看会分散基金经理注意力,最终落到两头不讨好的下场。”前述基金高管明确表示并不看好这种模式。

既然改革的路上荆棘密布,公募业难道注定要被私募挖墙角、永远地踩在脚下?

在张剑辉看来,从国外经验来看,并非所有能人都会选择离开,总有人会留在公募,而随着资管生态系统实现再平衡后,人才流动亦会趋缓。公募仍是资管行业的基石,私募无法也不可能取代公募。

但在资管生态系统重归平衡前,公募还将继续“上下求索”。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