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收益下的蛋-股灾的另一面——好买公募基金专题

绝对收益下的蛋——股灾的另一面

 2016年1月遭遇开门黑,短短两周,下跌幅度达到18%,是否绝后不知道,空前倒有可能。91年到现在,1月的上涨概率在52%,平均上涨10%,平均下跌5.95%,期望收益超过2%。与去年6月、8月的股灾相比,这次套住了不少“老战士”。这是一个新的现象。

 人变了,市场模式变了

对于股灾,原因找了很多(似乎我们总是很擅于找原因),汇率、经济、熔断机制等等。我却想说,我们自己,我们想赢怕输回避风险的态度,为股灾推波助澜。

市场是一个交易场所,它有两面性,一面是交易的标的,一面是交易的人。交易的人变化,对市场价格的波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市场的以绝对收益为意向的投资者在增多(未必就能做到绝对收益)。在股指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受限的当下,股票绝对收益投资者就只能有高卖低买的策略。行为金融学已经证明,影响人对指数判断的最重要因素是指数本身。涨时看涨,跌时看跌。也就是平常说的“一根阳线改变情绪,两根阳线改变观点,三根阳线改变信仰”,反之反然。机构投资者也不能例外。在市场1根阴线之后,这些投资者纷纷减仓,自相践踏。目前在基金业协会注册的私募1万多家,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公募基金也从相对收益加入到了这一阵营。越来越多的公募也倾向于做绝对收益。可以看到的是,公募股票型基金向混合型基金转变的热潮。新规规定,8月8日后股基最低仓位在80%以上。而在这一时点,绝大多数股票改变合同倒向了混合型,8月8日之前1000多只偏股型,股票型占比40.90%。而目前股票型基金占偏股型基金仅10%左右。

混合基金天生追涨杀跌,90%左右的基金都是想随时追涨杀跌的混合型基金。这不只是逻辑推理,事实上他们也是。有图有真相。

历史上,混合型基金仓位是随波逐流,基本上混合型基金仓位60%左右市场见底。在2014年10月牛市后,混合型基金的仓位变化更加极端。其实在2014年10月以前,它们也是追涨杀跌的底色。我们放大再看一张:

交易的要点是要有交易对手。而观点趋于一致,相当于全市场只有一个人在交易,往上喊,越喊越高,往下喊越喊低,环顾四周都在独语。以前我们轻蔑地说公募“抱团取暖”,他们恰好承担了平抑市场波动的中流砥柱。移动互联网信息扩散更快,更容易形成一致预期。以前还是“报纸电台互联网”各处收集信息。智能手机普及,基本是一机在手信息无忧,各种APP,各种微信群。白天在两市上交易股票,晚上交易股票的观点。我们这些机构投资者不少是“群主”“大V”“股市公知”,其观点易于被传播与扩散。

曾有人总结,A股赚钱有三类,一是赚央妈的钱,二是赚企业的钱,三是赚韭菜的钱。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哪里是韭菜?是不是要自己割自己呢?现在有相似之处。

 绝对收益的扭曲

绝对收益的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不会亏,这是根本,二是期望收益要高于无风险收益,三是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至少是1年,我甚至认为3年其实都太短。现在对收益的关注,最好是每月、每周都是正收益。失去了时间周期的尺度,产品也失去韧性。反过来,也伤害了绝对收益的能力。

过高的收益要求,过低的风险承受水平,事实上扭曲了投资。盈亏虽然同源,但收益与风险并不是对称的,反而有点“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後一步是人生”的感觉:要求4%左右的收益,可能货币型基金就够了,只是承担理论上的风险;要求5%的回报,可能要承受负2%的风险;当你要想10%的回报,可能是承担负10%的风险;当你要想20%的回报,承担的风险可能是负50%的风险。

对收益回报的合理预期是投资者的必修课。同样,正确传达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也是管理人的应尽之职。股票管理人在路演传达绝对收益做法时,是不是也闪过“如果股市暴跌,我也会亏的”的想法呢?什么时候,这些对风险的想法大声说出来,而不是用10号字体,在宣传页的一角写上“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到那时,我们的市场差不多也成熟了。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