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最牛基金经理”辞职引发的思考
2012-05-03      作者:孟群舒 周楠

3月底,国内基金行业年报出炉,64家公募基金公司2011年投资巨亏5004亿元。

“五一”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基金业界和基民们受到的冲击波并不亚于“五一”前夕有媒体爆料称,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将辞职,而就在4月29日,范勇宏刚刚对外发布信息,称“王亚伟辞职了,谢谢关心”。此前十余次传闻王亚伟辞职,这一回是真的。

这意味着华夏基金可能同时失去两位重量级人物。

记者昨天致电华夏基金相关人士,对方表示:“王亚伟已经正式提出辞职,正在走相关程序。”但对范勇宏是否辞职:“这个目前确实不清楚。”

今年1月以来,已有193只基金发布了基金经理变更公告。4月28日,3家基金公司公告高管变动。东方基金公司总经理单宇由于工作调动,其职位将由董事长崔伟代任。中银基金陈儒因工作变动离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该职位由公司董事长谭炯代任。浦银安盛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运营官陈篪和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周文禾同因个人原因辞职。

基金经理和基金高管们,为何纷纷辞职?

留不住“老兵”的尴尬:激励机制不完善是难言的痛?

“如果你是王亚伟,8年时间赚了11倍,你愿意每年只拿百万级的年薪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一位做投资的业内人士这样反问。

“王亚伟的离职,是早晚的事。”他告诉记者,“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最郁闷的,莫过于这几件事:一个是为投资者赚了很多钱,但自己只拿不成比例的工资;另一个是整天做股票投资,自己却不能买卖股票,这是证监会的规定。还有一个是管理太严,每天监控监听,很不自在。”

虽然目前仍不清楚王亚伟的去向,但此前公募基金明星基金经理辞职,已经屡屡发生。今年3月,嘉实主题精选的明星基金经理邹唯,刚刚离开公募行业。

公募基金为什么留不住人?

记者采访众多业内人士和专家,各种说法中,最为一致的是:激励机制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是收取每年1%-2%管理费,即基民投资1万元,基金公司每年收取100元-200元管理费。在2006年和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即便基金净值翻倍,也拿不到更多的提成。当然,在最近两年市场低迷时,这一管理费也不会少收。

相比之下,阳光私募的激励机制更加灵活:在收取少量管理费的同时,每年还可以提取20%甚至30%的业绩提成。这对基金经理来说,激励效果要强烈得多。因而,对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来说,显然更愿意去私募。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投资十分规范,如公募股票型基金有60%的最低仓位限制、对单一股票的持有不得超过基金仓位的10%等。这也让不少基金经理觉得束缚手脚。而私募基金限制很少,基金经理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

此外,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非常严格。不仅每天公布基金净值,每季度也要公布季报,内容包括前十大重仓股明细、行业投资比例等。有基金经理抱怨:“每天都要面对排名,很累。而且基金亏损大一些,媒体就会做负面报道,这让我们压力非常大!”而私募基金并无信息披露要求,大多数私募基金只是每月公布1次净值,也无需披露个股名称等具体投资标的。

种种因素,导致资深的“老兵”纷纷离开了公募基金,刚刚离开校园的新手则以公募基金作为职业的起点。统计显示,2009年和2010年基金经理变更的次数为245次和307次,到了2011年,超过50%的基金更换了基金经理。

某基金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从全世界来看,最优秀的投资天才是不会管理公募基金的。因为公募基金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激励。公募基金从业者更多的是具备平均水平的人,他们通过一定的投资流程,力争超越市场的平均收益。”

已经坚守了十几年的王亚伟,其公募时代或许就此结束。

难以超越的传奇:受明星光环的压力所累?

王亚伟的外号很多,个个让人艳羡:“最牛基金经理”、公募“一哥”……毋庸置疑,他是国内基金行业知名度最高的基金经理。

这是个怎样难以被超越的传奇?

从王亚伟2005年12月31日起管理华夏大盘基金至今,基金累计收益率高达1174.84%,而同期上证综指的累计收益率仅为106.47%,为前者的十分之一。

在公募行业,大多数基金经理的投资业绩波动非常大,一年排名靠前、一年排名垫底的现象屡见不鲜。每年的夺冠基金都各不相同,但都存在“冠军魔咒”,即在夺冠之后第二年,往往会名落孙山。然而,王亚伟却屡屡打破这一“魔咒”,彰显了“最牛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

从年化收益角度来看,据财汇资讯数据,从2007年至2011年,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年化收益高达36.43%,为持有人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投资收益。而位居其后的华夏红利基金和兴全趋势基金,近5年年化回报率为18.85%和15.14%,虽然也十分优异,但仍难以望其项背。

由于王亚伟投资业绩太过优异,业内人士对王亚伟的投资风格各有看法,对他取得持续业绩的原因也有颇多猜测和质疑。

广东某基金公司资深人士向记者透露,王亚伟的传奇,不仅因为这么多年始终保持了数一数二的业绩,更在于他的个人经历。这位人士透露,在2005年管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之前,王亚伟的投资业绩并不好,后来被华夏基金派往美国学习数月。然而,就在这段赴美游学之后,王亚伟的投资水平突飞猛进,和先前判若云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一个功夫寻常的小伙子,几个月后一跃成为武林高手一样。做投资的人士都非常渴望知道,王亚伟在美国究竟学到了什么秘笈,有什么奇遇?

怀疑也好,崇拜也罢,王亚伟总是低调。多年来,他只是在2008年底华夏基金召开投资策略会时,公开发言过一次。可以肯定的是,王亚伟对股票投资和研究投入了大量心血,“最牛基金经理”并非第一天就形成,而是经过了长期、持续的努力。

然而,享有光环的王亚伟,或许给他的同行、同事们罩上了阴影,也让他自己承受了诸多压力。

据业内人士观察,自王亚伟成名以来,其购买的每只股票都被市场评说对错,每个阶段的业绩波动都可能招致批评。对于业绩连年突出的王亚伟,市场已很难容忍他偶尔的“不那么突出”。2011年,王亚伟掌管的两只基金一只位居前20,一只排在前50。这样的业绩如果是另一个基金经理获得的,可能赢得赞誉。但王亚伟收获的,却几乎都是批评。

公募基金未来走向:谁来管理老百姓的钱袋?

明星基金经理纷纷离开,谁来管理老百姓的钱?在目前情况下,还是年轻的基金经理居多。

王亚伟的离开,坚守公募基金行业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只剩下华安基金副总经理尚志民和汇丰晋信基金副总经理林彤彤两位。统计显示,全行业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限只有1.63年。

留不住“老兵”,意味着基民的钱大多是新人在管理。如果不改善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无法阻挡类似王亚伟这样的明星离开,也难以改变优秀基金经理稀缺的局面。

2011年底,范勇宏为证券时报写的《基金的冬天》一文中,曾感叹道,历经了十三个春夏秋冬,眼看着当年“老十家”基金创始人因为种种原因陆续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免无限感慨!

为什么行业元老也终要离开?

业内人士分析: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证券行业来说,人力资本就是最重要的资本。为了留住人,就需要制度创新。

“范勇宏一直在呼吁"管理层持股",却一直没有政策出来。华夏基金在股权结构调整之后,因为管理层和股东想法不一致,管理层在这场博弈中往往处于弱势。如果无法做到对人力资本进行合理定价,这个行业的吸引力必然会不足。”

在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方面,目前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4月初,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上海表示,如果基金公司进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比例在5%以下,只要基金公司的股东同意就行,证监会将不会有特别的门槛和限制。这意味着,只要股东同意,基金公司可以立刻实施5%以下的股权激励。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政策允许,实际操作也很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基金公司股东未必愿意。更何况,目前的金融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一旦基金可以员工持股,那么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等也会有类似要求。这使得基金公司员工持股迟迟难以破冰。

另一方面,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收费模式需要改变。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认为,应该逐步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即“波动水平处于合理范围内的可以提取管理费,波动水平超标的管理费要打折扣甚至不提”。这样,有利于增强基金的公信力。

“国外市场对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十分看重,并将其作为基金经营好坏、基金经理履职情况的主要参照。这意味着,如果股市持续下跌,业绩基准为负,那么基金只要跑赢业绩基准,仍然算合格。目前,虽然国内基金行业普遍采用了业绩比较基准指标,但市场对其关注度远不及对基金业绩相对排名的关注度。”

因此,最近几年,基金的投资业绩不理想,这与股市低迷密切相关。如果不顾“水涨船高、水降船低”的事实,一味批评基金巨亏,并不利于行业发展。

自1998年中国基金业诞生,距今不过14年,资产管理规模从最初的100亿元一跃成长为今天的2.2万亿元。显然,这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然而,在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面前,公募基金仍表现出一些不适应。

“最牛基金经理”或将告别公募行业,但他也为基金业留下了标杆。投资者需要甘于坚守、敢于夺冠、持续绩优的基金经理。

但愿,“王亚伟时代”结束后,能进入另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让百姓的财产性收入,实现稳步提升。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