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对冲基金一季度点评

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整体复苏期。对于对冲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大规模赎回后,资金流入在2009年逐渐形成趋势,并在……

对冲基金规模变化

在经历了次贷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了整体复苏期。对于对冲基金行业也是如此,在经历了2007、2008年的大规模赎回后,资金流入在2009年逐渐形成趋势,并在2010年开始加速。根据HFR最近期公布的报告,今年一季度对冲基金行业获得资金净流入约677亿美元,规模环比增长4.2%,除去一季度平均业绩增长的2.56%,一季度整体申购额为137亿美元,使得行业总规模达到了1.67万亿美元。同时该报告还显示,资金主要流入的是长期业绩稳定,声誉良好的大规模对冲基金(如规模在50亿美元以上的对冲基金),而规模在5亿至50亿美元之间的基金反而承受了37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据HFR统计,目前规模在50亿以上的对冲基金拥有行业内62%的资本。也就是说,从2009年开始,对冲基金的规模开始逐步产生马太效应。也可以说,对冲基金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在经历了2009年的上涨依然没有回复到危机前水平,整体表现有一定的投资欲望,但风格偏保守。如果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在这种趋势下,资产容量大的策略如宏观对冲,复合策略等将比资产容量有限度的危机重组,并购套利等策略更具优势。

在区域层面,由于拉丁美洲对冲基金平均在2008年仅损失了4.79%,而在2009年平均业绩增长26.94%(为该区域内7年以来最好业绩),因此在今年一季度有明显的资金净流入,如图一所示。由于2009年的出色表现,亚洲在今年一季度也延续了规模增长的态势。同时也可以看到,诸多国际对冲基金都在今年加大了对亚洲市场的投入,新加坡和香港成为近期最受欢迎的对冲基金集散地。这种投入包括了资金以及人力两方面,如索罗斯基金公司在今年一季度从纽约调派了两名资深基金经理来到他们新设立的香港办事处。

图一:拉丁美洲对冲基金规模及数量(2000 - 20103月)

来源:Eurekahedge官网

如果说在2006年对冲基金在亚洲只是以试水为目的,派遣来亚洲的也以相对资历较浅的投资人员或中国本土投资人员为主。那么今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更深一步的变化。德国银行一季度的调查显示,有45%的受访机构预计今年会增加配置到亚洲(除日本)市场的资金投入,同时有30%左右的受访机构将会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比重。在人员方面,伦敦对冲基金巨头GLG Partners今年将会在香港和北京设立分部并调遣主要人员来亚,此外富达集团将会派遣“欧洲股神”安东尼•波顿(Anthony Bolton)移居香港,并负责一只中国基金。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对冲基金这次对亚洲地区的投入是空前的,无论结局怎样发展,这至少预示了资金的中期流向。

对冲基金历史业绩

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对冲基金经历了一段惨淡时期。业绩大幅下滑,规模急剧萎缩,相当数量的对冲基金由于无法承受巨额赎回压力而关门大吉。从理论上来讲,对冲基金的大部分投资策略应该不受指数影响,或与指数相关性极低,如相对价值、事件驱动、市场中性等策略。但从下图可以看出,在2008年极端事件发生时,绝大多数策略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虽然都战胜了指数,但离其宣称的绝对价值相距甚远。

图二:对冲基金2008年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HFR 

纵观2008年,除了空头策略,系统分散以及宏观对冲策略获得了正收益外,其余所有策略都处在亏损状态。从下图可以看出,从2008年初至2010年4月,绝大多数策略已经弥补了2008年的损失,回复到了净值1附近。

图三:对冲基金各策略业绩走势图(20081 – 20104月)

 

数据来源:HFR

图四:对冲基金各策略业绩表现(20081 – 20104月)

数据来源:HFR

从回报率上来看,系统分散、宏观对冲以及相对价值占据了三甲的位置。特别指出的是系统分散和宏观对冲策略,并没有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影响,均实现了年度正收益,在2009年的走势也比较平稳,在整体波动性及风险控制上占了比较大的优势。更深一步来看,我们可以大致估计在国际宏观大方向的把握要比在个股以及公司层面的把握更具可操作性,尤其当宏观变化比较剧烈,经济环境相对极端的情况下。

图五:对冲基金各策略波动率(2008年1月 – 2010年4月)

 

数据来源:HFR

从波动率来看,市场中性基金,宏观对冲以及组合基金(FOF)排在了前三名,无论在2008年的熊市或2009年的牛市都有比较稳定的表现。同时,股票长短仓、空头策略以及亚洲新兴市场由于方向性强,同时往往具有地域单一的特征,整体波动性较大,风险曝露程度相对较高。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