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

今年以来,整个市场对信托产品的担心在上升。经过6月底的流动性收紧和公募子公司资管产品的冲击,信托项目募钱的速度和体量都有下滑的迹象。不少高净值投资者的资金在转向与市场相关性低的对冲基金,或者以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回购等为代表的现金管理工具。

一面是实体经济不景气、地方政府融资频频收紧、房地产行业前景不明,优质项目难寻;一面是以公募子公司为代表的提供类信托产品的平台的迅速扩张;加之频频被报道的兑付风波,牵动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虽然依靠单一信托的资金猛增,信托行业规模轻松突破10万亿规模,但今年集合类信托产品的发展却并不那么一帆风顺。反而,在多方的挤压下,信托产品是否正在酝酿变局?

一、谁发行不再决定一切,市场之眼已经睁开?

今年以来,整个市场对信托产品的担心在上升。经过6月底的流动性收紧和公募子公司资管产品的冲击,信托项目募钱的速度和体量都有下滑的迹象。不少高净值投资者的资金在转向与市场相关性低的对冲基金,或者以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回购等为代表的现金管理工具。对愿意配一些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只要是固定收益类信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时代似乎有点过去了,他们开始更关注于项目本身的质地,担保抵押的有效性,提供的收益是否合理,对手方和发行方的资质等。除了信托产品,公募子公司的产品,有限合伙的产品从去年到今年也有迅速的发展,而以债权为基础设计的信托产品,在去年以来,尤其在房地产类别上,也出现了向前端,向股权移动的趋势。

谁发行仍是投资人重要的考虑,但发行的东西是什么,也越来越受到投资人关注。投资人,发行方,融资方的市场之眼,是否已经睁开?

二、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底部收益率在抬升

一般来说,信托产品的收益率在8%左右为常态。但是,公募子公司发出的类信托产品,收益率普遍在9%以上,高者甚至达到11%,这在信托产品中极为少见,也无疑给信托产品的收益率造成一定的压力。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以来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的收益呈现出普遍走低的趋势。但是有意思的是,进入7月以后,收益率在8%(含)以下的信托产品明显减少,原因无非是两方面:一是6月底资金面的收紧,抬高了信用产品的利率预期;二是公募子公司资管产品出来搅局后,使信托产品融资受到一定阻滞,迫使其适当考虑抬升给投资人的收益。可以预期的是,公募和券商资管对于类信托产品的推动,会使此类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增加,首当其冲的,就是收益定价。也许未来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信托类信托产品的收益率的升升降降,也能看到整个收益空间对投资人的打开,也就是说,从一年8个点的产品,到一年12点甚至更高点数的产品,都会出现。

今年以来固定收益信托产品收益分布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三、客户的偏好:更好的项目资质,更短的期限

在各类平台一齐上阵争抢、挖掘潜在项目的背景下,项目的供给变得愈来愈丰富。投资者经过近几年的产品识别和投资经历,也已经更能分别产品的优劣。投资者的关注点开始不仅仅简单的放在存续期和收益率上,而是更关注产品的资质:融资方的实力、项目的资质、还款来源、抵押物的充分程度,等等。另外,在现在不确定性强的市场中,投资人开始明显关注流动性的限制,在选择信托类信托产品的时候,明显偏向于存续期为一年的产品。

未来:利率的市场化渐次展开

谈到未来,最主要,也是市场上最关心的两类产品无外乎是政信项目和房地产项目两大类产品。

政信项目方面,近期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负面消息很多,审计署也发布消息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可见中央也开始重视地方债务的风险。目前政信合作的项目,收益率在不断地被推高,近期甚至有项目的融资成本到了18%,而给到客户的收益仅仅有9%-10%左右。未来,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有可能更多的转向债券的形式,有诸如大公、中诚信这样的评级机构做评级,总成本和给客户的收益相对干净透明,且整条融资链上的风险、成本清晰可控。

房地产方面,融资格局也会出现分化。会从目前相对比较单一的房地产信托这类债性很强的产品,转变为股权类房地产基金,或者有结构化分级的股债结合的产品。这样一来,房地产融资项目的风险,会在产品设计中便体现出来,投资者与房企共担房地产开发风险的同时,也能获得与风险程度更加匹配的收益。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REITS的形式,绝大部分的收益来自于物业的租金收入。这三类产品,无论从风险还是收益的角度,都会展现出非常明显的区别。

总的来说,希望借由更多发行方的加入,更多财富管理机构的识别,让未来信托类信托的整个类别更干净、透明、更加市场化。用业内一句俗话来形容未来类信托项目的趋势再合适不过:“关后门、开前门”,让投资者能够拿到真正该拿的收益,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