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财富:2016年私募基金十大焦点

2016年,私募基金行业继续大踏步前行。备案产品总规模超过公募,行业规模大幅增长;私募新规的实施,对私募基金的募集做了严格的规定;CTA、海外、可交换债、量化指数增强等产品的火爆,使得投资者关注的范围更广,资产配置的价值凸显。好买君整理了2016年发生的私募基金行业大事件,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一年值得关注的行业十大焦点。

史上最严私募基金募集新规颁布

近几年,私募基金行业正一步步迈向阳光化,相关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促进行业的健康、正规发展。2016年4月15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该《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私募基金募集新规。《办法》对私募基金的募集方式、募集方责任、对特定对象的宣传、合格投资者认定、投资标准、投资者的冷静期等等都做了较为明确和严格的规定。

2016年7月15日,《办法》正式生效。该项新规定的实施,有效地填补了监管空缺;完善私募基金监管框架,为行业提供募集行为业务指导,维护了行业声誉;同时维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投资者的明确区分也有利于加强投资者教育,保障产品与投资者风险收益偏好挂钩。

私募规模首超公募 行业大踏步前进

从2014年初私募备案制实施到现在,私募基金行业仅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对公募基金近20年历史的超越。据统计,截至2016年10月底,公募基金总规模8.74万亿元,而私募基金总管理规模达到了9.13万亿元。对数据分解看来,私募基金总管理规模虽然超过了公募基金,但是从协会备案情况来看,目前超过4万只私募基金产品中,有接近半数是股权、创投等产品,这些产品的规模更是占据总规模的大半。而开放式公募基金由于流动性的考虑,是被明文规定不能投资于股权的。如果去掉股权类产品,那么私募证券类基金管理规模大约在2.4万亿元左右,远低于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而公募基金即使去掉货币基金,规模也达到4.6万亿之多。

自私募备案制度实行后,私募基金行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私募基金行业从管理人的发起成立到产品的备案,都越来越规范。但是,相比于公募基金市场以及海外成熟的对冲基金市场,私募基金行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超过8000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自私募基金备案制施行以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数量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家。行业大发展的同时,所备案的私募管理人也鱼龙混杂。为了使得私募基金行业更加规范化发展,贯彻落实私募基金的“名副其实”,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于今年2月5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规定新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办理登记手续之日起6个月内仍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将被注销。

8月1日基金业协会公告,按照相关规定,清理掉若干家空壳私募。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登记备案月报显示,截至7月底私募基金管理人共16494家。和上月相比,有8248家空壳私募被注销。

海外产品火爆 投资额度紧俏

在人民币兑美元出现连续贬值的背景下,投资者对于海外产品的投资需求愈发强烈。目前通过人民币可以投资的美元产品的出海途径包括:QDII、QDLP、QDIE以及大型券商提供的收益互换方式。在QDII额度充裕的时候,私募基金也可以通过公募专户发行境外基金。但今年公募基金的QDII额度紧张到近一半的公募QDII基金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随后,QDIE额度也告急,投资者纷纷聚焦QDLP基金。

以上海金融办批准的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制度)为例,首批6家境外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各获得5000万美元额度,第二批各获得1亿美元额度。之前不少已获得批准的QDLP基金因为其在国内投资者认知不足等原因并没能迅速发行产品消化额度。但在今年投资者购买海外产品热情持续走高的情况下,连第二批QDLP的额度有的已经消耗殆尽。

CTA业绩“一枝独秀”

回顾2016年的私募基金市场,CTA基金是当之无愧的大黑马。虽然商品期货市场几千亿的市场规模,远远不能和股票、债券市场相提并论。但是今年前11个月接近20%的累计平均收益,大幅领先股债等资产或者其他类型的对冲策略,充分体现出CTA业绩与其它大类资产相关性低的特色。

CTA基金在海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参与者以机构居多,市场环境相对成熟,基本处于存量博弈的状态,策略的年化收益率有沉降的趋势。但是国内CTA基金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个人、机构增量资金持续入场,在增量博弈的市场中CTA基金业绩表现更突出。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至今CTA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接近24%,明显好于同期沪深300的表现,并且波动率仅有指数五分之一左右的水平。

私募可交换债 资本市场“新宠”

私募可交换债可谓是今年以来最为火爆的产品之一,这一最早始于2013年的“旧产品”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凭借其发行便利、转换灵活等一系列优势,吸引着券商资管、私募公司等多方机构把私募可交换债作为他们的一个配置品种,更有基金经理断言,未来私募可交换债有望成为类似重组、定增这样的常用资本工具。

据统计,截至12月27日,今年已有超过60只私募可交换债成功发行,其整体发行数量远超过去三年总和三倍有余。现在私募可交换债供需两旺,自然放量,今年发行的私募可交换债总计融资规模约500亿元。现在不仅私募可交换债的规模在逐渐增加,市场对私募可交换债的关注也有了显著提升。私募可交换债的发行人当中既有国企巨擎,也有民企大佬。他们通过私募可交换债解决融资需求,或是变相减持。

理财需求旺 银行委外定制债基数量飙升

今年以来呈现资产配置荒,银行资金有比较大的理财需求,而理财新规又使得银行资金对非标资产投资受限,不少商业银行没有办法完成标准上的收益率任务,叠加很多非标产品的到期,使得大量资金投资方向并不多。所以,银行将部分原属于理财资金池的资金委托给公募基金来进行定制化的管理。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公募基金1072只,其中委外定制基金占新发基金一半以上,其规模占比更高。尤其是今年四季度,多只百亿委外定制基金密集成立,使得年内新发基金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让新发基金连续两年首发规模超过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基金委外业务发展迅猛,在新发的委外定制基金当中,又以债券型基金为主。

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有了显著增长。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债券型基金数量为393只,为去年全年发行量79只基金的4.97倍;年内债券型基金发行规模为4438.75亿份,是去年债券型基金发行总份额652.88亿份的6.80倍。

多家私募积极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中国证监会12月23日发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目前共有41家机构正在申请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随着监管层对于公募基金牌照的放开,有别于去年公募基金频现公转私热潮,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开始积极地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其中不乏诸如重阳、朱雀、博道等这些我们知名的百亿级规模的知名私募基金。

从申请公募牌照的私募机构来看,有很大一部分是曾经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现如今他们又重新回到公募舞台来抢夺市场份额。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债券私募大佬杨爱斌,他掌管的鹏扬投资在去年4月份递交申请鹏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杨爱斌之前曾担任华夏基金固收总监一职,离开华夏基金后创立了北京鹏扬,现如今又于今年6月底的时候获批公募牌照,成为投资二级市场的阳光私募设立公募公司的首例。

私募打新经历过山车

去年打新基金火热了一把,但新规后沉寂了许久,直到差不多二季度,市场才猛然反应过来没有预缴款压力下的网下打新根本就是免费的午餐,而其中不受限制的C类账户更是最大的肥肉。先驱者们在年中的时候凭借C类网下打新已经获取了惊人的年化30%左右的收益,一举把网下打新从市场的角度推到了舞台正中央,在大家沸沸扬扬讨论收益的同时,多如牛毛的参与者加入了这场争抢“蛋糕屑”的游戏中。而我们也眼真真地看着C类账户的配售比例从之前的万一下降到万0.3,同时游戏规则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单边市场市值门槛从过去的1000万不知不觉提升到了3000万甚至5000万,一些发行商进一步提升了A 类投资者的配售比例(由40%提升至50%~55%),这意味着分给C类的“蛋糕屑”越来越少。不过是一年之间,私募打新经历了名副其实的过山车,不仅是市场热度,更是潜在收益。未来打新只能作为辅助策略,而非主要套利手段。政策导向是为了变相限制超报和将一级市场的收益向二级市场匀,也比较符合盈亏自负,未来2-5亿的小型账户性价比最高。

期指深贴水 量化投资转战指数增强

指数增强型基金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加入增强型的积极投资手段,对投资组合进行适当调整,力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获取积极的市场收益。所谓增强型的积极手段包括:对成份股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增加成份股以外的个股,根据市场走势进行一定的择时操作等。国外指数型基金的管理规模在整个基金中的占比达到9%左右,国内的指数型ETF也在一直在快速发展。

很多私募的指数增强策略是从阿尔法策略转化而来,其核心都是量化选股模型。所不同的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股指期货的对冲部分,从而获得更稳定的绝对收益。自从股指被限之后,股指期货长期处在深贴水的状态,选股收益无法覆盖基差成本,加上交易手续费的提升和交易手数的限制,阿尔法策略的收益、规模都大受影响。另一方面,几轮股灾之后,市场风险充分释放,再次出现大幅系统风险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指数增强策略处在一个比较安全的运行位置。并且,指数增强策略在获取超额收益上能力显著,所以今年以来,很多基金管理人和机构投资者都从阿尔法策略转向指数增强策略。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