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狼来了,私募伙伴们如何应对?

2016年以前,海外对冲都是走曲线道路,与国内机构合作来募资与发行产品,都没法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进行,还得找个境内的小伙伴一起干。2016年6月,监管层明确了境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机构的方式开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随后2016年9月摩根资产在上海自贸区注册资管公司,是中国首家获批的可投资境内二级市场的外商独资资管公司。但真正要在国内开展资管业务还差最后一道门槛,那就是私募管理牌照。

最近英仕曼集团获得私募管理牌照的新闻刷爆了私募界的朋友圈,包括英仕曼在内现在一共有四家海外对冲获得了国内私募牌照,分别是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

其实海外对冲在国内开展业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像英仕曼,虽然是刚拿到私募牌照,但是英仕曼对国内市场并不陌生,3年前它就采取与中信的资管通道合作的方式来运作其策略。类似的操作还有元盛合作华宝兴业、Aspect合作中金浦泰等。

因此这四家打开中国市场也都选择了自己的旗舰产品,比如富达选择的是指数基金、瑞银选的是对冲组合基金,英仕曼选择的是CTA策略。

国外对冲的优势――量化、衍生品投资

海外对冲更多的还是在量化投资、衍生品投资上具有优势。比如在CTA投资这块,这些巨头在海外有20多年的经验,数据处理、风险控制、策略体系都已经非常成熟。而国内期货交易的历史非常短,大部分私募做CTA策略都是自己摸索前进,短期业绩可能非常彪悍,但长期业绩很少能保持住。

▼某海外CTA管理人国内业绩走势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区间:2016/06-2017/09

国内私募出有应对策略

直面竞争中,首先,得立足本土。

本土的私募优势在于了解当地市场,对本土企业更了解。本质上,投资是赚经济增长的钱,赚的是企业成长的钱。国内一些私募在这一方面做得已经比较好了,比如淡水泉、以宏观对冲见长的凯丰等。

本土私募的另一个优势是人员组织比较灵活,没有“规模包袱”,能够抓住一些容量小、收益高的投资机会。比如CTA中高频策略这个细分领域就有不少做得不错的管理人,虽然高频技术源自海外,但是其策略的容量限制让追求管理规模和品牌效应的海外管理人都只能放弃考虑这类策略。

其次,得重视人才。

资管行业是人的行业。这四家海外对冲基金中最年轻的是富敦,成立于1989年。不管是富敦也好,还是英仕曼也好,资产管理规模都在数百亿以上,富达更是达到2千多亿美元,旗下员工数量超过7000人。英仕曼旗下也有200多名投资专家,另外还有交易执行团队数十人。国内大的私募几乎也不到100人,小的就四五名员工。一个研究员往往需要包揽各行各业、多种策略,精力难以集中、研究难以深入是在所难免的,加上公司内缺少交流指导,研究员难以成长也是一个问题。

海外对冲进入国内市场会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带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对促进整个私募行业的生态演进是好事,包括海外基金在合规、风控以及营销管理上的措施都值得国内私募学习。

可以乐观地预期,在私募证券基金管理行业中,随着海外人才的回流、以及外资公司、合资公司的进入,行业的发展必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