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市场强敌环立 基金公司非公募化突围
2012-02-18      作者:杨颖桦

难!这是公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对未来的统一看法。

事实上, 2007年牛市带来的行业“大跃进”的好光景不再有之后,业绩下滑、销售压力、市场认可度急剧下跌,基金产品审批开放后的同质化竞争等等各方面因素,使得基金公司的公募业务开始遇到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基金难发已成共识,伴随着2月16日国泰成长优选的发行,本周有7只新基金加入战局,这意味着截至2月16日,目前将有25只新基金在发行市场上同台竞技。除了25只基金同场鏖战发行市场外,证监会最新公布的基金申请受理情况显示,目前有99只基金已经报批,其中21只已经获批待发。

除了行业内的竞争激烈之外,来自资产管理行业的其他机构的竞争也日益剧烈,信托产品来势汹涌,其2011年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9.11%;银行理财产品已占资产管理行业半边天;券商集合理财在政策松绑后有望做大;阳光私募更是传言即将开放信托账户再现生机。

而在面临着公募的天花板之际,基金公司开始思考往全面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而伴随着养老金入市讨论升温和专户门槛全面放开的消息,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开始寻找非公募业务的路径,期待在“非公募”领域找到蓝海,然而,这并不简单。

公募基金能否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局,找到突破。这一次,整个行业都在屏息以待。

由热而冷的跟帖

与尚在画饼阶段的养老金入市业务等大蛋糕不同的是,专户这块非公募业务版图已经在2011年加速改变。

自去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实施以来,专户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大摩华鑫、长安基金、申万菱信和财通基金等多达十余家中小基金公司获得了准生证,而安信基金更是携公募与专户资格而生,各家公司纷纷跑马圈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取得专户资格的基金公司已近50家。而很多公司更是迅速布局产品,比如华商基金在去年底获得专户资格后,迄今已经发行了5只专户产品。

然而作为专户理财的客户端似乎表现得较为冷淡。“现在专户客户并不好找,幸好现在成立的门槛降低了,不然产品成立还是比较难的。”一位北京基金公司的市场部人士对记者指出,该公司在去年底开始发行专户产品。

事实上,让专户难找客源的原因还是在于专户投资业绩的暗淡。

有一个行业内流传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业绩的暗淡。早在2009年首只一对多专户产品推出之后,某财经网站论坛上曾经推出一个名为“基金公司一对多专户理财产品数据跟踪帖”,其中汇集了各家专户一对多产品的业绩表现汇总更新,并随着参与者的热情上升,发展到每周定期推出收益率总结周评。

该跟踪贴在高峰时期的曾经收录超过七十只的一对多产品净值,相当于覆盖当时70%以上的一对多产品,而由于一对多产品的信息不公开,迄今没有权威的官方数据,该跟帖也俨然成为了最详细的业内数据之一。

该贴在2010年底总结的年度排名显示,据可统计的完整运作2010年的共17只产品(成立于2010年1月1日前)的情况显示,上述产品 2010年平均收益为14%,而当年度上证综指跌14%,当年度的公募冠军收益率为37%,据好买基金的研究数据显示,2010全年私募基金取得6.33%的平均收益,公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3.5%。这种情况说明2010年满周岁的专户“一对多”的成绩斐然,而当其时该跟帖的用户拥护度也达到了高点。人气最盛时,甚至有基金公司和研究机构也参与其中,有基金公司在其中定期发布该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数据,各方媒体也纷纷引用。

然而,盛极而衰,进入2011年市场开始急速转向,专户一对多业绩表现不佳,专户一对多业务与客户的甜蜜期也过去,这个曾经的业内热门跟帖也开始门庭冷落。

该帖最后一次更新周收益率为2011年8月29日,而据其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8月5日至8月26日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平均收益为 0.89%,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0.53%。而汇集的产品数量也从高峰时期的超70只降为30只,用户的讨论从初期的满怀热情变为纷纷商量如何赎回退出。

而从此之后,这个盛极一时的民间最权威“一对多”排行榜已经停止更新,他的由盛而衰也见证了专户“一对多”市场的现状。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对多”折射出的专户业绩暗淡的一个侧面。专户业绩的坠落,从2009年基金专户“一对多”和“一对一”起步后的产品存续情况也可见一斑。其当时成立的专户产品已经有部分到期,然而市场中鲜有续约产品现身,这显示了客户止损离场的心态甚浓。

除了有市场大环境的原因之外,专户本身的发展缺陷也是业绩暗淡的主要因素。

“专户2011年给大家的印象不好,属于比较差的东西。”一位深圳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负责人此前对记者坦承。

其指出,目前专户业务刚刚进入第四年,但是各公司配置的人员和采取的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问题。而其集中体现就是在于专户投资的公募化。

事实上,专户的投资限制与公募非常不同,仓位更为灵活,可以从0-100%,而且在证监会专户新规出台之后,单只品种的投资上线占比可以达到 20%,突破了公募的“双十线”,使得专户的投资经理可以更加灵活的调整配置,实现“从下而上”的选股策略,获取绝对收益。然而,上述专户业务负责人指出,现在的专户做法基本都是采取相对收益的做法。

此外,专户产品在发展初期的单一化模式也为人诟病,大多数仍以公募产品思维设计专户产品,比如以“灵活配置”等为口号,而在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缺陷的前提下,这实际上考验的是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

专户的人才储备跟不上也已是业内共识。上述专户负责人指出,很多公司在投资经理的配置上都是把专户作为练兵场,让研究人员在其中培养合格再进入公募。而实际上公募的特点就是以相对收益为目标,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培养人才的方法,会导致在专户投研人员中产生根深蒂固的相对收益操作思维,无从打造真正的“绝对收益”、稳定回报的专户产品。

有个例子可以印证这个观点,一家基金公司在初期发行一对多产品时业绩表现良好,然而该公司在开拓新产品上过于激进,一口气发了十余只产品后,骤然出现管理人员跟不上的情况,随之业绩一落千丈,与同期的其他产品对比明显落后。

另外一方面,销售团队方面的配套也是瓶颈,实际上,要打造专户业务,销售、后台控制等缺一不可。特别是一对多客户对银行、券商等渠道的依赖依然较深,而一对一的客户则需要长线耕耘。

专户谋变

然而,改变正在发生,从人员结构到产品设计,基金专户正在努力地消除公募的影子。

首先是在人员配置上的变化,今年的投研转“专”在新年伊始便出现新态势,部分公募基金经理转向了追求绝对收益的非公募业务。

比如大摩华鑫基础行业基金的前任基金经理李君转向专户业务部门。原中欧中小盘基金经理沈洋则转入资产管理业务部门。原融通行业景气基金经理邹曦和原融通内需驱动基金经理鲁万新,皆转岗至机构理财业务部。

让公募基金的老将成为专户投研的核心力量无疑是最为直接快捷的补充人才的方法,然而专户也开始改变以往“向内求”的人才发掘方式,转为“向外求”,而他们的眼光抛向了具有丰富的相对收益经验的财务公司、私募团队等。

以去年获得专户资格,并在今年已经发行五只专户产品的华商基金公司为例,其机构投资团队呈现了明显的“绝对收益”人才特色。接替庄涛担任机构投资部负责人的靳天珍出身于财务公司,曾任职于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清议高顿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航天科工财务公司等,现任华商基金机构投资部副总经理。而其两名投资经理黄易、黄锦超分别有过保险资管部门的从业经历。

基金公司谋求人才结构完善之余,产品的创新也早于2010年破题。这种破题由国投瑞银基金公司打响,国投瑞银早在2009年9月获得中国基金业第一个期指交易编码,并相继推出多单多重套利策略的期指专户。

期指套利的模式在专户应用中显得如鱼得水,据记者从国投瑞银得到的情况显示,该公司在2011年股债双杀的背景下,旗下主打期指套利的专户全部实现正收益。

而多家基金公司也开始将眼光转向创新,以大摩华鑫为例,其在组建了专户团队之后,就开始设计出以沪深300为参照的量化策略产品试运行。

而专户的创新还在继续,以国投瑞银为例,该公司旗下一款托管于交通银行的期货套利专户产品于1月30日获批,这也是境内首个获准发行的含有商品期货套利策略的基金专户,将基金专户的投资标的由股指期货再度拓宽至农产品、金属、橡胶等26种商品期货合约。该产品获批后,完成开户及交易编码申请后就可以进入正式发行。

对此,国投瑞银产品与业务拓展部副总监何湘表示,商品期货市场较其他资本市场相关性较低,出现套利机会的频率和空间也相对较大。该产品专注于商品期货套利和股指期货套利策略,结合积极的固定收益类投资管理,力争实现计划财产的稳健增值。

新的“多元化”

然而,虽然公募基金公司在专户领域也在寻求改变,但是它们的对手也越来越多。

专户原来的主要对手是阳光私募,但是阳光私募在过去一年业绩惨淡,甚至很多老牌的私募也走入了产品越发越多,投资却越来越“公募化”的趋势,流失了不少客源,私募衰落的同时,新的对手却成长了起来,信托产品、银行理财等对手由于投资领域的不同而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所有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高达9.11%,其中房地产信托产品更是达到了10.06%,而这无疑使得专户的业绩更为黯淡。

而阳光私募也可能出现变局,近日有消息称暂停超过30个月的信托证券账户开设可能有所松动。如果消息属实,则阳光私募的产品发行可能再度出现热潮,而这无疑将直接影响到专户的客户资源。

与此同时,一直比较低调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监管层的松绑带动的。

首先是监管层从去年开始就着力准备启动券商集合理财备案制,最新有传言指未来券商的净值规模清盘红线可能大大降低,这将有利于券商资管产品创新与发展。

强敌林立之下,基金专户虽然已经从体制上松绑,在内部也在修炼内功,但是严峻的竞争环境决定了基金的非公募业务不能只靠专户撑起半边天,而这对于一些成熟的大型基金公司而言,他们有更多的筹码在手。

首先是在养老金入市的讨论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已经具有社保、年金管理资格的老牌基金公司或可获得更多机遇。企业年金也是这些公司未来非公业务的重点之一,而这块的市场却存在着多年长不大的困境。

从2003年12月3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到2004年1月6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公布《企业年金的试行办法》,再到2004年5月1日正式施行,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然而运行到现在,和当初的预测相比,却显示出了极大的差距。

据养老金网2010年企业年金市场报告显示,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为2809.24亿元,而在2006年,保监会对此的预测数字是10000亿元。5年发展下来,规模尚不足预测值三成。

而在社保、年金管理这些养老金业务仍然有待观望的前提下,有的公募已经开始走向了另外一种多元化,直指另类投资领域。

2月6日,传媒人吴征和杨澜领衔的阳光红岩投资事业集团正式宣布将与嘉实基金(博客,微博)公司组建私募基金投资好莱坞电影。据了解,此次与阳光红岩合作的是嘉实另类投资有限公司,是嘉实基金公司在去年年中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此外,2011年初,嘉实基金公司就已开始研究成立子公司进军基金销售业务。

一位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的高管此前对记者指出,基金公司是综合型的理财机构,这意味着老百姓大多数的投资需求在基金公司这里都能满足,包括另类投资等。欧洲这几年发展最快的就是另类投资业务,比如对冲基金、PE投资还有艺术品投资等。而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后,已经形成了专业分析师和理财队伍,具有进行相关业务扩展的优势。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