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一对多,基金业的新宠
2009-10-15      作者:好买执行董事、总经理 杨文斌
基金观察

杨文斌 好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9月初,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业务终于在万众瞩目中破茧而出,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不过,众多基金公司或许还没想到,他们正倾力打造并寄予厚望的一对多专户理财业务,很有可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阳光私募基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去最优秀的投资人才。

航空母舰下的快艇?

“如果说公募基金是航空母舰,那一对多就是其下的一只快艇”,今年6月,我去广州调研基金公司的时候,易方达专户理财掌门人肖坚这样诠释他的理解。实际上,一对多的正式名称是“基金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太长了记不住,所以才有了这么个简称。通俗来说,就是多个客户把钱汇总在一个账户里交给基金公司的专户投资人员打理。与公募基金不同的是,一对多账户人数上限仅为200人,每个客户准入门槛不得低于100万,换句话说,公募更像平民百姓的大锅饭,一对多就是富人们的小灶。在此之前,基金公司还有一个“一对一”业务,完全是私房菜的做派,一个客户单开一个帐户,不过起点是5000万,除了少数机构和超级富豪外,极少有人问津。

因此,从现有的各类基金产品来看,一对多最像阳光私募,除了管理人性质差异巨大外,其他的差别非常微小。两者在投资理念上都追求“绝对回报”,所谓“熊市不亏钱、牛市能赚钱、中长期战胜指数”。从目前30多家公司已经推出的近百个一对多产品来看,90%以上均属绝对回报概念的“灵活配置型”基金。

不过,公募基金以其两万亿的市值堪称“航空母舰”固然不假,但一对多能否成为“快艇”那就值得商榷了。

阳光老鼠仓?

至少有几万名身家百万级以上的富人们非常爽快地为第一批一对多买了单,但我相信,其中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这个产品,甚至记不住基金经理的名字。不过,这批“吃螃蟹”的投资人中,却有一个惊人相似的心理预期,就是一对多几乎可以稳赚不赔。

投资人的盲目信心首先来自于基金公司对其业绩的宣传。确实,许多公司派出了一些历史业绩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甚至是王牌选手来操作首批一对多。但是始终不要忘记,公募基金追求相对回报,一对多追求绝对回报,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由公募基金转投一对多的基金经理能否顺利完成这种转变呢?我们看看历史,在2008年市场的深跌中,24支公募出身的私募经理管理的基金平均跌幅为33%,其中11只跌幅超过40%,这当中不乏原公募中的明星大腕。正如阳光私募领军人物之一,淡水泉的赵军说的:“经历过2008年那样熊市洗礼的中国基金经理,才开始真正理解绝对回报”。私募的基金经理们已经为自己的转型交足了学费,而一对多的基金经理们,有多少能通过这场残酷的考试,我们尚不可知。绝对回报,一座高高矗立的险峰,并非所有人能够成功飞跃。

更让我吃惊的是,许多人将一对多看成公募基金的“阳光老鼠仓”。理由很简单,私募规模都不大,几个亿而已,基金公司为了超额业绩提成,或者至少为了面子,只要动个小拇指,用旗下公募的资金托一下,自然可以确保一对多的旱涝保收。以本人10年的基金公司从业经验来看,这种“阳光老鼠仓”的可能性很小。公募和专户基金经理分属不同的部门,有严格的内部隔离墙,在“基金经理负责制”的普遍前提下,有谁愿意牺牲自己的业绩去捧红他人?再从公司层面来看,公募基金动辄上百亿,既是公司业绩品牌的起点,又是绝对的现金牛,高管们愿意去做“丢西瓜捡芝麻”的傻事吗?

毫无疑问,从业绩而言,一对多会造就出一批新的明星基金经理,但大部分,会回归平庸。

谁为谁作嫁衣裳?

一对多的顺利推出,要极大地感谢阳光私募基金。如果不是后者的迅猛发展已经让基金公司和监管层感到了足够的压力,这项业务可能至今还被养在深闺之中。不过长远来看,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业务却极有可能演变成“黄埔军校”,批量孵化出未来的私募基金经理,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私募基金经理的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优良的历史业绩,一个是认同他、追随他的粉丝群体(高端富人)。相信不用太长的时间,那些TOP10的一对多基金经理们就会成为媒体们追逐的热点,漂亮的业绩、现成的成熟客户,都会帮助他们从容地完成由“公”到“私”的转身。

这不仅仅是激励的问题。自从打工皇帝李开复都可以放弃千万美元的期权去创业之后,我对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有了崭新的认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认真的把公募基金做好,已经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了,留点空间给民间吧,这或许是投资者的万幸。

 

本文作者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总经理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