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基金经理“公奔私” 七年87位成败不一
2012-10-30      

王亚伟回来了,这次他选择了私募。在这个人才成荒的年代,公募基金经理“奔私”似乎已不是一件新鲜事。顶着在公募创造出的业绩光环,“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市场的号召力显然不容置疑,但他们一定能上演“王者归来”的戏码吗?第三方研究机构——好买基金对近年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状况进行了跟踪,而研究报告显示的结果是:未必。

调查

七年87位基金经理“奔私”

“2006以来,从公募转到私募的基金经理(仅统计已发行产品的基金经理),一共有87位”。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许付漪介绍。

据悉,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第一次高潮开始出现在2007年,那一年一共有16位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并发行了第一只产品,相比2006年仅3位奔私的数据来看,规模是前一年的五倍多。

七年中,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最高潮出现在2010年,全年一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转身私募领域并发行了产品。在2007年到2011年的这五年时间中,平均每年有16.2位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战到私募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自从2011年,市场开始处于下行通道后,许多阳光私募的表现渐渐不如人意,“公奔私”的现象开始减少,而今年以来,“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仅有3位。

“公奔私”后成败皆可能

在私募江湖中,“公募派”是重要派别,星石的江晖、尚雅的石波、泓道的孙建冬等均是公募出身。公奔私后,基金经理成功转身有不少,比如淡水泉的赵军等。

但“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也不全是一帆风顺的。比如好望角的郑拓、上海隆圣投资的掌门人王贵文。

王贵文昔日乃是公募中的明星基金经理。2000年8月至2003年1月,王贵文担任大成旗下混合型基金——基金景业的基金经理,在此期间,基金净值增长5.2%,在同期同类29只产品中排名第二;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王贵文担任嘉实旗下混合型基金——嘉实主题精选(爱基,净值,资讯)的基金经理,在此期间,基金净值增长175.9%,在同期同类50只基金中排名第七。之后,王贵文离开公募创立隆圣投资。

不过王贵文就此折戟。去年12月31日王贵文将旗下的四只产品——隆圣一号、隆圣二号、隆圣三号、隆圣四号同时清盘。一家公司将旗下全部产品一次性清盘,此举创下私募行业的一个纪录。

除了王贵文,从容投资的吕俊也是出身公募。其在2004年4月至2007年8月,任职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管理的中国优势基金累计收益550%,远超同期同类基金321%的复合收益。2007年8月吕俊辞去上投摩根的一切职务,并在当年11月创立了上海从容投资。

但是,从容旗下产品的业绩并没有处于前列。数据显示,吕俊独立管理的18只产品最近一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均为负,从容稳健2期最近一年亏损超过15%,完全没有了往日在公募的辉煌。

更为悲情的还有好望角的郑拓。

在“公奔私”前,郑拓曾先后在海富通、交银施罗德任基金经理,其管理公募基金期间有较好的历史业绩表现。2009年,郑拓成立了上海好望角,并于11月成立了旗下首只私募基金“深蓝1号”。但“深蓝1号”成立后,由于郑拓对市场判断出现重大失误,该产品一直在1元面值以下运行,并呈每况愈下之势。2010年10月,市场传出郑拓在公募期间涉嫌“老鼠仓”被查,这令他管理的产品状况雪上加霜,2011年4月13日“深蓝1号”清盘,而郑拓的另一只私募基金“深蓝3号”已于2010年12月29日终止。今年5月,证监会稽查局相关负责人正式通报了郑拓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股票案情况。

观点

选择私募产品 不可追星

许付漪指出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原因是多样的。

首先,薪酬待遇是吸引基金经理“公奔私”的最重要因素。在阳光私募快速发展的几年中,私募基金经理的薪酬和公募基金经理的薪酬曾一度相差10倍以上。

其次,从监管层面来说,私募基金给予基金经理更自由的投资空间。

此外,公募基金的内部考核机制以及一直在被呼吁的股权激励机制的缺位,这些也都会造成基金经理的离职。

不过,公募基金经理转到私募战场,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因为在私募业,收入主要来自于业绩提成,若业绩不佳,收入也会之急剧减少。尤其遇到熊市时,相对于在公募基金时的旱涝保收,私募基金经理人显然更加难过。因此部分公募基金转过来的基金经理们难免也会出现水土不服。

王亚伟转战私募后,能否再续辉煌,现在还是未知数。但许付漪建议投资者选择私募产品时,“追星”显然并非王道。

毕竟公募与私募的操作思路是不同的,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奔私”后随之而来的营销、运营、管理的重担,难免让基金经理不能充分将精力放在投研。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产品的时,应该更加关注基金经理本身的投资风格,仔细判断其投资风格与当前市场形势合拍与否,以及公司投研团队的支持等,这才是决定私募基金经理收益及排名的主要因素。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