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2013基金行业八大猜想
2013-01-05      

回顾已经成为历史的2012年,公募基金行业在这一年中取得了多个突破:创新产品迭出、基金发行规模创新高、基金法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等等。但也遭遇不少挫败:高层变动过度,业绩表现不佳等等。

继往开来,2013年的发展势必要以2012年为基础。《金融投资报》邀请业内专家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众禄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崔晓军对2013年公募基金行业可能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预测和猜想。

猜想1:新基金发行数量爆炸式增长

2012年新基金发行创下三项纪录:一是全年成立基金259只,创公募基金行业大幕开启以来的新高;二是259只基金共募得1.012万亿份,远超以往;三是市场上已成立基金总数突破1000只,正式迈入“千基时代”。

崔晓军表示,已经可以预见的是,2013年新基扩容步伐较2012年将进一步加快——去年年底,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发布《关于深化基金审核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产品审核通道,基金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行决定上报数量和类型,所谓注册制即是如此;缩短产品审核期限,常规产品按照简易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实行基金产品网上申报与审核。

显然,三大措施将大大刺激基金公司积极发行新产品。

回顾近5年新基金成立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12年新基金发行总量和总规模提升迅速,但平均规模并非最高。市场最热的2007年,基金成立平均规模破百亿份,达到106.89亿份;而2006年平均也达到43.22亿份;2012年为39.08亿份;最低的2011年成立基金数量仅次于2012年,达到211只,但仅募得2762.46亿份,平均规模仅为13.09亿份。因此展望2013年,尽管基金审核的放宽理论上可以带来基金总数的迅速提升,但平均规模能否明显提升还是未知之数。

猜想2:银行系新基金公司时隔4年再生

2012年招商基金经历股权变动,招商银行跃升为控股股东持股55%,招商基金即从券商系基金公司变身为银行系。而如果不算招商银行,市场上最近一家成立的银行系基金公司还是2008年11月成立的民生加银。

2007年至2008年,新基金公司成立坠入冰点,两年仅成立3家基金公司,但均为银行系。除民生加银之外,还有农银汇理和浦银安盛。即银行系新基金公司成立已空缺4年。杨德龙认为,不排除2013年各大中小银行纷纷筹建基金公司。而银行系基金公司因在销售上的天然优势,发展前景可观。

截止2012年年末,市场上共有银行系基金公司8家,除上述4家之外,还有工银瑞信、建信、中银及交银施罗德。尽管数量不多,银行股东无一例外实行绝对控股,尤其是中银基金,中国银行控股比例高达83.5%;而工商银行控股工银瑞信也达到80%,这样的控股比例对于其他基金公司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透过注册资本也能体现出银行系实力雄厚。除中银基金注册资本仍为1亿元未有增加之外,其余7家均在2至3亿元之间,为市场最高水平。

不过,根据证监会新基金公司设立申请审核公示进度表显示,银行系新基金公司短期内暂无踪影。券商系基金公司仍是新发主力。东海证券持股45%的东海基金公司已过会;而湘财证券、华西证券、国开证券3家券商系基金公司审批也已上轨道。

猜想3:基金公司子公司遍地开花

首批基金公司子公司于2012年11月审核通过,在2013年或将迎来大发展。

基金公司子公司基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由基金公司控股,经营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基金销售以及其他业务。

杨德龙表示,子公司大大拓宽了基金公司现有的投资层面,也就是可以做“另类投资”,PE和房地产投资都可以做。具体来看,子公司将基金公司投资领域从现有的上市证券类资产拓展到了非上市股权、债权、收益权等实体资产。

目前已经获批的有嘉实、工银瑞信、平安大华、华夏、方正富邦、长安。嘉实子公司注册资本金最高,为1亿元。

不难看出,子公司成为次新基金公司普遍寻求的突破口,子公司新业务的开展也使得新基金公司与老基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可能。长安为了更好发展子公司业务,去年股东相约增加注册资本1亿元。平安大华亦表示,目前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是各家基金公司子公司重点发展方向,相信不久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推出,这些变化必将成为基金公司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重要转折点。

不过,子公司也对基金公司人才储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方面小基金公司还是处于相对劣势。

猜想4:基金规模增长突破前5年困局

2012年的“红12月”令基金备受鼓舞,2013年A股回暖是大趋势。大环境好了,行业才能发展。基金规模的发展正是基于业绩。

基金普遍判断,经济正在触底,在经济企稳的大背景下,本身市场估值尤其是蓝筹股的估值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对后市应持有更多的乐观预期。

杨德龙即指出,股市走好,投资收益上升,势必使得投资者投资意愿增强,促进基金销售启动,带来规模增量。回顾近几年,尽管基金总数一再刷新,但基金总规模已经陷入停滞不前。

截止2012年三季度末,市场上1041只基金总规模为27665.45亿份,资产规模为23462.89亿元。即是,2012年三季度末资产规模甚至低于2010年656只基金的24055.23亿元和2009年531只基金的25839.18亿元。而规模份额也仅较2011年上升6.08%,远低于19.38%的区间基金数量增幅。

而基金总规模发展停滞不前最明显的即是2008年至2010年。2008年共有基金408只,但基金总规模为25203.51亿份,而2009年和2010年规模却一降再降。2009年基金规模为23623.49亿份,较2008年下降1580.02亿份;2010年基金规模为23096.6亿份,较2009年下降526.89亿份,较2008年下降2106.91亿份。直到2011年,基金总规模才重回26000亿份。

猜想5:基金公司高管动荡趋于平静

2013年高管变动应该不会像2012年那样剧烈了,杨德龙预计。“该走的要走的都走完了。”

2012年在基金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层面,共发生高管变动34起。基金公司陷入不论规模、新旧均难留人的境地。

回顾离职的14位总经理,个人原因辞职的有8位,包括长安基金的曹阳、华夏基金的范勇宏、方正富邦基金的宋宜农、万家基金的杨峰、国金通用基金的王文博、申万菱信基金的于东升、国投瑞银基金的尚健和信达澳银基金的王重昆。而因工作变动的有4位,即中银基金的陈儒、东方基金的单宇、东吴基金的徐建平和汇丰晋信基金的李选进。此外,泰信高清海任职届满,总经理一职暂由董事会秘书桑维英代任。

而2012年20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的辞职,影响力并不亚于总经理。副总经理通常有更明确的职责范围,其一旦离开将造成基金公司管理缺口,不利因素更加直接。尽管2012年新基金发行数量、规模均创历史之最,但分管市场压力似乎也是最大的——20位辞职的副总中,即有5位专门负责市场营销。其中不乏任职已久的元老离去,也有蜻蜓点水般的快速跳槽。除市场营销之外,业绩排名也是基金公司的主要压力。分管投研的副总,2012年也有4位出走。整体来看,20位辞职的副总来自于16家基金公司,其中有4家损失两位副总,例如国联安、浦银安盛等,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总经理与两位副总经理层同时出走的浦银安盛。

猜想6:基金第三方销售崛起对抗银行

银行在基金销售上的一家独大在2012年依然没有改变,90%的基金销售严重依赖银行。而银行也更倾向于推销自家产品,典型的如工银瑞信、民生加银均在2012年取得了惊人的销售成绩,这也使得非银行系背景的基金公司不得不另谋出路。2013年,第三方销售或会迎来大发展。

2012年,市场期盼已久的第三方销售终于破冰。2012年2月22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众禄投顾、好买财富、诺亚正行和东财顾问为首批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截止2012年年底,基金独立销售机构还有展恒理财、长量投顾、同花顺、数米基金和天天基金等。

除此之外,电子商务也拓宽了基金销售格局,网上购物常用的支付宝也可以购买基金,这都促进了第三方销售的发展。

而根据海外市场经验,海外的基金销售渠道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超市、保险经纪、全方面服务经纪人、折扣经纪人、投资咨询师、共同基金统一账户计划、金融策划师和养老金机构等金融机构的综合系统。海外基金销售渠道多元化特征明显,这样则可大大降低销售环节的成本,也可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对国内基金销售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猜想7:公募基金出现首例清盘

公募基金清盘已经类似于“狼来了”,清盘可能性大的基金长期如“僵尸”般存活于市场,始终游走于清盘红线边缘,但始终未触及。不过,2013年,公募基金或出现首例清盘。

在2012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中,证监会已经鼓励基金公司建立基金的退出机制,即清盘。规定称,随着产品审核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规模较小的“迷你基金”;监管部门鼓励基金管理公司根据产品特点和管理成本在基金合同中约定自动终止清盘或合并条款。

杨德龙认为,比照2012年私募清盘的风起云涌,在新规定之下公募基金出现清盘并非没有可能。一是业绩不好,二是规模过小,有时二者互为因果。但崔晓军认为,清盘可能性相对有限。

2012年11月上证指数一度跌进“1时代”,引发20只基金的清盘危机。而公募基金原本的清盘条款来自于《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即“开放式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后,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报告证监会;连续20个工作日出现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向证监会说明原因和报送解决方案”。在基金招募书中,普遍将这一条纳入合同。而也有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如下规定:“在基金的存续期间内,基金持有人数量连续60个工作日达不到100人,或基金资产净值连续6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基金管理人依照法律法规及《基金契约》的规定终止基金”。显然,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更容易被触及。但“连续20或60个工作日”均提供了可操作空间。

猜想8:新基金实行浮动管理费率制

在熊市中,管理费往往成为基民和基金公司的矛盾焦点。尤其是在2011年,基金亏损5004亿元,这是基金业历史上仅次于2008年的第二大亏损年度;但基金管理费收入仅下降4.48%,达到288.64亿元,亏损额与管理费再次被同置比较,这使得投资者对于管理费旱涝保收这一特性的不满达到高峰。

尽管监管层曾在2012年推出发起式产品,旨在基民与基金公司风雨同舟。但基金公司并不“接招”,发起式产品基本上以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为主,一派叶公好龙的景象。

但杨德龙认为,2013年可能出现浮动管理费率制的基金。“老基金老办法,新基金新办法。”即是,老基金的收费模式将不做更改,保障公司生存;而新发的基金可能实行浮动费率制。“熊市的时候都是亏损,而牛市的时候就可以赚大钱”,杨德龙表示。不过崔晓军认为公募还是会以固定费率制经营为主。

这也体现了管理层的思维。在2012年12月24日的新基金法草案上,管理层即提出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有权决定基金管理人报酬的高低。

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第五十条第四项规定,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有权“决定提高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报酬标准”;“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报酬标准,应当既有权决定提高,也有权决定降低”。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