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基金经理为何坚守“公募”?
2012-11-20      

不论是出于实现投资理念的目的,还是不满于公募基金的激励机制,六年的时间里八十余名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至少说明了一点——转战私募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根据好买基金的最新数据显示,从年初至今,只有区区的3名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其中,除了市场震动最大的王亚伟外,另外两位分别是庄涛和杨爱斌。

据了解,基金经理“奔私”的顶峰出现在2010年,当年一共有21位公募精英转身私募领域并发行了产品。在2007年到2011年的这五年时间中,平均每年有16.2位基金经理从公募转战到私募领域。可以说,将近一年才有3名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这和前些年私募门庭若市的局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为何一向“心高气傲”的基金经理会性情大变,甘愿驻守在似乎工资待遇相对低而监管明显更为严格的公募基金?市场人士坦言,首要的问题还在于——“薪酬”。要知道,在私募迅速发展的前几年,私募基金经理的薪酬和公募基金经理相比可以相差10倍以上。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的A股市场犹如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持续低迷。管理费成为私募的唯一经济支柱,不少私募基金经理的业绩提成几乎化成泡影。

“从2011年至今市场持续下跌,相比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在与本报记者的连线中,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的研究人员田熠表示:“公募基金追求的是超越比较基准的相对收益,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于固定比例管理费。而私募基金则以绝对收益作为主要的业绩衡量,收入主要依靠业绩的提成。由于在弱势环境中获得绝对收益日趋艰难,这也导致私募的收入并不具有吸引力了。”在“减薪”的潮流正逐渐从年初的小私募蔓延到一线的大私募之际,田熠告诉记者,随着基金法的修订以及监管层对于公募基金相关政策的放宽,曾经一直困扰公募基金的人才激励机制却将实现破冰,这更加剧了基金经理坚守公募的信念。

除薪酬待遇远远低于预期外,基金经理“奔私”谨慎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团队支持。“公转私的基金经理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研究团队的建设、资源的配置在公募转私募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田熠告诉记者。同时,田熠还表示,一位私募基金经理想要摒弃公司的营销、管理,而只管投资,也不容易,很多基金经理往往既是投资总监,又是销售总监、品牌总监、产品开发总监和渠道经理。“繁重的管理工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业绩。”

而相关资料也显示,在离开公募后,部分基金经理已经褪下了昔日的光环,甚至黯然折戟。这时就不得不提到“奔私”中的大佬级人物——龙小波。从担任大鹏证券副总裁到组建成立公募老十家之一的大成基金并担任公司总裁,龙小波是为数不多放着大基金公司高管不当,甘愿下海玩私募冲浪的跨越者。但他管理的“龙马”却面临着一份尴尬的成绩单。数据显示,从2008年到2011年,龙小波管理的私募产品“龙马”有三年收益率位列倒数。而事实上,龙小波也只是公转私基金经历中“水土不服”的一个缩影,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明星基金经理因为转私后业绩褪色而饱受诟病,甚至深陷清盘的危机。这恐怕就是缺乏完善团队支持的“后遗症”。

此外,之前监管层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相对宽松,使得私募基金有更大的运作空间,而这一点恐怕也不再具有吸引力。田熠告诉记者,即将出台的《基金法》将会把私募基金纳入监管,私募基金未来的运作趋向规范,宽松的运作空间势必将会收窄,具体影响几何还有待观察。“反观公募基金,监管层则有意放宽管制,近期对专户投资范围的放宽使得基金公司投资范围更广,发展空间更大。”他说。

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的人数几乎降至历史低点,但有一位“公转私”却震动了整个行业,这个人就是华夏基金曾经的“顶梁柱”——王亚伟。

在基金经理对私募纷纷观望之际,处在巅峰的王亚伟为何要急流勇退转投私募?这或许在他与记者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一斑。在一次采访时,针对“未来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问题,王亚伟回答说“我喜欢处于干扰较少的状态,能够和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排斥。我希望我对市场没有影响,更好地观察市场变化。”这种状态和私募的模式契合。那么在离开华夏强大的投研平台之后,王亚伟的业绩将会如何?谨慎的市场人士称有待考察,而田熠却明确的表示看好,原因在于一是其影响力有利于整合资源;二是私募灵活的运作,更适合王亚伟的管理风格。可见,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公募和私募之间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只有投资风格和工作模式的适合与不适合。不过田熠还是想提醒试图追随明星基金经理光环的投资者,毕竟公转私后,基金经理要面对从投研团队支持到整体资源配置的变化,历史数据也证明不乏有转投私募后走向没落者,因此,投资者还是应当理性看待,不应盲目跟风。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