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份悲剧重来?这次不一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今日的暴跌不禁让人回想起一月份的悲剧重来,难道真是“燕归来”?

我们不妨把时间倒回年初,有两点与今天的市场很是相像。

汇率下跌预警

  年初的汇率市场可谓惊心动魄,1月4日至7日连续下调中间价累计达1.09%。正是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的不断加强,外汇储备也在快速下降,开始引发市场对未来中国外汇储备是否充足的一些担忧。回顾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独特而异常的大幅下降主要来自2015年下半年,即“8.11汇改”后,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加大,央行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消耗了更多的子弹。对人民币汇率的悲观预期叠加迟迟不到的降准降息,加剧了当时全球股市的大跌。最近央行对汇率的调控有目共睹,但自4月12日以来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自然回落300余个基点。

再次强调经济L型

1月4日,人民日报关于供给侧改革独家专访权威人士,刊登了《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强调了宽松不是搞大水漫灌,而是要回到供给侧。去产能、去杠杆等等,现在要开始做了,国家对情况的了解比我们要深、要直接。并且国家已经准备“除旧布新”,准备好了要过难关、过大关,迎接阵痛。同时强化了未来经济中长期L型的共识。

与此次《开局首季问大势》作对比,我们会发现权威人士的措辞和观点基本保持一致并且依旧明确,更强调了L型底,并否认的市场火热讨论的U型、V型反转。股市、汇市、楼市不能工具化,要回归各自定位,这一观点给出了未来资产配置的方向。未来股市政策将以监管为主,汇率涨跌将不再是汇市政策的主要目标,通过城镇化去库存将成为楼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这次并非是历史的镜子,有些不一样。 

汇率稳态明显

众所周知当前央行对汇率异常呵护,与“811”汇改或者1月份的调整中间价不同,近期央行并没有主动引导贬值。特别是周末央行公布了人民币中间价形成的机制,使得汇率定价更为透明,避免市场过度预期。自2015 年 12 月 11 日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基于这一原则,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是指做市商在进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时,需要考虑“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两个组成部分。这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就既反映了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又反映了市场供求状况,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特征更加清晰。

权威人士强调“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这意味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概率小,汇率压力变小。再加上进出口仍然维持顺差、美联储加息的延后。汇率的稳态渐明显。

恐慌情绪已极大释放

1月份熔断机制对当时流动性危机下市场异常波动有一定“放大器”的作用。暂停至今,管理层也明确表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考虑重启熔断机制。作为汇率波动的“放大器”没有了,市场担忧的流动性风险恐难发生。近期监管层对壳资源炒作的重点关注引发了壳资源股的暴跌,但观测市场情绪,“壳资源”并非“放大器2.0”。大家都说当前的市场是存量博弈的市场,但实际上市场维持这样情绪疲软的状态已经很久。1月份A股市场受多重因素影响,叠加熔断机制,连续出现市场流动性危机,频频上演千股跌停的“好戏”。市场哀声一片中,散户与机构恐慌情绪浓重。反观当下,市场经历了2月份的超跌修复、3月份的周期复兴、4月份的热点轮动,投资者情绪逐渐不那么恐慌。近期几次市场的暴跌并未重演“千股跌停”的惨剧。自去年10月至年底的一波反弹使得投资者情绪重回火热,经历了1月份的洗礼,投资者有望重回理性。

 历史是那么的相似,但又往往调皮地变了模样。基于此,我们不认为,此次再重蹈一月份的悲剧。

 短期来看,证监会重点关注壳资源炒作,壳价值投机短期利空;基数效应消退后,贸易重回衰退性顺差老路,大宗反弹后价格不会对进口造成明显拖累,表明内需依然疲软,经济反复磨底过程中货币政策不会实质性紧缩。市场分歧较大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培育慢牛,经济L型意味着中国从“探底”正在转化为“筑底”,尾部风险在降低。操作上,业绩为王,建议关注更重基本面的企业与板块。在基金配置方面,建议投资者关注中邮战略新兴产业、中欧新蓝筹、嘉实优质企业和兴全轻资产等。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