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6日公募基金周报:稳增长政策逐步发力

上周,国内基金涨跌不一,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指数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涨幅为0.85%和0.5%。跌幅最大的是QDII型基金,跌幅为-1.45%。

一、市场回顾

1、基础市场

上周,沪深两市双双收涨。截止收盘,上证综指收于3607.43点,涨43.34点,涨幅为1.22%;深成指收于14892.05点,涨114.88点,涨幅为0.78%;沪深300收于4901.02点,涨40.89点,涨幅为0.84%;创业板收于3478.67点,涨9.80点,涨幅为0.28%。两市成交58345.52亿元。总体而言,小盘股强于大盘股。中证100上涨0.70%,中证500上涨1.14%。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0个行业上涨。其中,建筑装饰、采掘、国防军工表现居前,涨跌幅分别为6.64%、5.28%、4.52%,传媒、医药生物、休闲服务表现居后,涨跌幅分别为-1.59%、-1.63%、-2.96%。

上周,欧美主要市场涨跌不一,其中,道指下跌0.91%,标普500下跌1.22%;道琼斯欧洲50上涨0.20%。亚太主要市场涨跌不一,其中,恒生指数下跌1.30%,日经225指数下跌2.51%。

数据来源:Wind、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海外数据截止2021-12-03

图1:上周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止2021-12-03

2、基金市场

上周,国内基金涨跌不一,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指数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涨幅为0.85%和0.5%。跌幅最大的是QDII型基金,跌幅为-1.45%。

图2:上周各类基金平均净值涨跌幅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截止2021-12-03

上周,权益类基金表现较好的是英大国企改革主题和博时军工主题A等;混合型基金表现较好的是国投瑞银国家安全和长信国防军工A等;封闭式基金表现较好的是国泰价值优选灵活配置和平安科技创新3年封闭运作等;QDII式基金表现较好的是工银瑞信印度市场人民币和上投摩根新兴市场等;指数型表现较好的是广发中证基建工程ETF详细购买国泰中证煤炭ETF详细购买等;债券型表现较好的是宝盈融源可转债A和富安达增强收益A等;货币型表现较好的是中银理财90天A。

二、上周焦点

Omicron案例增多,部分封锁措施影响显现

Omicron疫情在全球继续扩散,部分国家防疫升级对抗。自上周四南非汇报Omicron变种序列并被WHO认定为VOC(Variant of concern)后,更多国家检测到该变种的确诊病例,截至本周五已有新闻媒体汇报病例国家或地区共32个。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新增确诊仍主要是Delta变种,占比接近100%,但有部分国家Omicron变种占比开始抬升,例如南非、加纳、荷兰、博茨瓦纳、葡萄牙、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近两周新增确诊病例中,Omicron占比已经达到了89%、72%、6%、6%、3%、3%和3%。

政策方面,担心Omicron变种威胁叠加Delta疫情继续升级,部分国家增强防疫手段对抗,除了全球边境开放步伐放缓和关闭部分国家的入境通道外,英国、美国和德国重提或再次延长强制性口罩要求:周四拜登重申“不停工和封锁”的保证,但对入境核酸检测、鼓励疫苗接种及口罩佩戴新的要求;此外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创纪录攀升的德国疫情限制措施更为严厉,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已达成一致,对未接种疫苗者的出行和家庭聚会做了更严格限制。包括加强针接种最快的以色列也封闭国境侧面也表明对于Omicron的高传染性的担忧。

Omicron变种会带来什么影响主要取决于其传染能力、免疫逃逸能力(即疫苗或已有抗体中和有效性)和重症死亡率,这三者可能是政策决策者改变方针重回封锁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疫情本身固然重要,但政策如何应对更是决定后续供需影响程度、以及货币政策是否持续转鹰的关键,而这三种变量的不同组合将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导致政策取向和经济影响的差异。

传染性(可能更快):11月底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称豪登省R0(每个感染产生的新病例数)大于2(但9月份时远低于1),这种增长水平类似疫情早期。南非变种测序数据显示,该变种在新增病例中占比从30%到89%仅用14天。此外该变种具有和Delta及Alpha变种类似点位突变和更多其他突变位可能导致同样快的传播速度,WHO在上周发布声明同样表示相对于其他变种改变中传播可能更快。不过,目前能够体现其高传染性特点的样本国家除了南非和其周边国家仍相对较少,是否可能在接种率较高的发达国家蔓延有待观察。

免疫逃逸能力(再感染风险可能增加,有待确认):WHO称初步证据表明该变种的再感染风险可能增加(即之前感染过的患者可能再被感染,意味着Omicron或能够逃脱体内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免疫屏障),这可能意味着疫苗对新增确诊的保护可能不足,从理论上讲类似Delta变种在加强针出现之前的情况。不过具体目前各类疫苗的有效性是否下降以及下降多少仍需未来实验结果支持。

重症和死亡率(有待观察):除了对新增确诊的保护外,疫苗对重症和死亡的保护可能更为关键。Omicron对中和抗体可能的逃逸不意味着疫苗和先前的感染完全无法提供保护,体内抗体水平和记忆细胞对重症可能仍能提供防御。不过相对积极的一点是,早期报告7的病例多是年龄相对较小的人,这些人的症状和大多数突破性感染都较为轻微,但目前真实世界的实验数据仍相对较少,重症和死亡率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果。

疫情影响欧洲线下出行数据下滑,其中限制措施更为严格的德国餐饮和出行数据大幅回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线下活动同样放缓。受节日影响,美国餐饮和复工数据小幅放缓,但票房仍维持在此前水平,TSA安检人数接近疫情前水平。新兴市场如印度和巴西持续修复。

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重回扩张区间

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表明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升。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加强能源供应保障、稳定市场价格等政策措施成效显现,11月份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有所缓解,部分原材料价格明显回落,制造业PMI重返扩张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所加快,景气水平改善。从行业情况看,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12个高于临界点,比上月增加3个,制造业景气面有所扩大。本月主要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供需两端均有回升。生产指数为52.0%,比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升至扩张区间,近期电力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制造业产能加快释放。其中,造纸印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56.0%,行业生产活动显著加快。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需求端较上月有所改善。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进入传统旺季,新订单指数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但木材加工及家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位于43.0%以下低位区间,行业市场需求偏弱。二是中、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大型企业PMI为50.2%,保持在临界点以上,与上月基本持平。中型企业PMI为51.2%,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收缩走势,升至临界点以上,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反映近期中型企业产需回升。小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

港交所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

11月19日,香港联交所公布了今年3月针对优化和简化《上市规则》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市场咨询总结。总结称,联交所共收到48份来自不同领域的意见,其中大部分均支持有关建议,因此联交所会推进修改,但也会根据回应稍作调整。相关修订及新指引材料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具体来看,此次修订的核心变动包括:

放宽和降低二次上市门槛:1)同股同权且无须证明是“创新产业公司”的大中华发行人也可作第二上市,即非创新性且没有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大中华发行人也可申请在联交所二次上市。2)降低二次上市的最低市值要求,发行人可选择满足以下两个准则之一:至少达30亿港元(上市满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监管合规纪录);或至少达100 亿港元(上市满2个完整会计年度的良好监管合规纪录)。不难看出,新的规则降低并放宽了二次上市的门槛。根据现行规则,只有创新型公司、且上市时市值至少400亿港元或上市时至少100亿港元且最近1个经审计会计年度收入至少10亿港元的公司才可以做二次上市,但此次新的修改意见在上述几点上均作了一定的降低和简化。

拓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度:对于同股不同权和VIE结构公司,可以选择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而无须为了完全符合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及指引而改变该等架构。根据现行规则,同股不同权和VIE结构公司只能选择二次上市,而如果主上市地上市地位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如监管或政策变数)出现变化,那么二次上市的地位也会受影响。因此近期一些公司,如小鹏直接选在在香港做主要上市而非二次上市。此次进一步放宽同股不同权(WVR)和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公司的双重主要上市限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帮助这类公司(多为新经济公司)赴香港上市,另一方面也简化了发行人的结构调整工作量。同时,上述双重主要上市发行人若以后被海外交易所除牌,其现有不同股权和VIE架构可继续保留。

在降低和简化上市门槛的同时,针对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的公司,港交所此次修改建议也提供了上市地位变更的指引,包括发行人证券的交易大部分由海外交易所转移到香港、自愿转换至于港交所作双重主要上市、从主要上市的海外交易所除牌等几种情形。

上市新框架将为更多中资公司回归香港提供便利。2018年港交所实施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已有15家海外上市公司通过港股二次上市方式实现回归,多集中在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领域。但现行的第二上市规则中,即使是同股同权架构的大中华发行人,第一步即需证明其为“创新产业公司”,而这个条件导致了许多从事传统行业的优质发行人不能赴港二次上市。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以及日益增长的上市融资需求下,咨询文件对这一条大刀阔斧进行修改将为更多中资公司回归港股提供便利。随着港交所不断优化上市制度,预计香港将持续吸引海外优质企业与中资公司赴港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港股市场逐步汇聚中国新经济优质龙头公司的优势将不断显现,对来自全球包括大陆的投资者吸引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为二次上市公司提供在意外风险下的“安全垫”。自2020年以来,中概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有所增加,从长远发展角度考虑,部分公司已经意识选择赴港二次上市对冲海外政治风险是择优之选。但根据现行的上市要求,二次上市公司在海外摘牌后,其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将受到一定影响,更不用说对WVR和VIE等特殊架构公司。而此次港交所放宽双重主要上市标准,并对二次上市公司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变更和保留做了明确指引,给未来可能在海外遭遇意外退市的中资公司提供了政策“保护垫”,以更好的对冲海外风险。

恒大发布或无法履行担保责任之公告

12月3日,中国恒大(3333.HK)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收到要求本公司履行一项金额为2.6亿美元担保义务的通知,并称在集团未能履行担保或其他财务责任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债权人要求债务加速到期。恒大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当晚立即约谈了中国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先生。应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请求,为有效化解风险,保护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

10月以来恒大债务事件演变及处理的总体思路是,地方项目和总部的风险切割、自下而上化解、以保民生为主,极大程度避免公司风险向其他主体的传导。后续会在广东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专项债委会,监督加大集团股权、资产、存量施工项目等处置力度,协调各方妥善处置债务风险。

恒大事件后,开发商拿地开工意愿下降、房地产行业缩表、房企结构分化;持有成本预期上升叠加房企信用冲击,购房者短期购房决策延后。银行贷款投放适度加快,体现在针对合理刚需的按揭贷款投放加快、额度松动,开发贷重点支持优质区域、优质开发商、优质项目的贷款资金需求;各地政府提振加快、“因城调控”,需求端围绕人才补贴、拓宽落户、降低预售门槛、放松限售限购等方式提振优质购房需求;供给端则加速推进保障房供给和土地供给;房企直接融资规模和募集资金用途的监管也有边际调整。后续房地产政策的底线原则不变、鼓励优质开发商和合理住房需求的融资、最终“因城施策”。预计短期相应的地产金融政策会继续调整和边际放松,防止经济出现失速下行和系统性风险;实现逐渐、持续的“托底式”放松。

三、好买观点

1、股票型基金投资策略

指数四周连阳,成交保持活跃。本周事件性因素较多,新变种病毒扩散、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预期、中概股监管政策变化、个别房企动向、国内政策预期等多空因素交织,在此背景下A股市场显现韧性,表现明显好于外围,上证指数周度收涨1.2%,已经连续四周收阳。市场成交仍然较为活跃,A股日成交额连续31个交易日维持在万亿元上方。风格方面,创业板指上涨0.3%,沪深300上涨0.8%;行业层面,周期板块表现相对较好,煤炭受长期合同签订利好影响涨幅最大,稳增长相关的建筑和建材涨幅居前,军工板块也有不错表现;受疫情影响的消费者服务跌幅最大,医药和传媒也表现低迷。

虽然当前Omicron病毒仍有较多变数,尤其是致死率和重症率仍有待观察,但基于中国疫情防控更好、经济体系更完善、增长与政策周期相对有利和市场估值水平较为合理的四大优势,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相比海外可能继续表现更好。更重要的是,国内增长下滑,消费和房地产整体偏弱的特征已持续较长时间并形成共识,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也在提升并可能在逐步接近重要窗口期,李克强总理本周重提“中国将适时降准”可能意味着中国应对增长下滑和信用风险的政策空间仍较为充足,重点关注本月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期会议信号可能偏向稳增长。展望后市,A股可能继续相对海外市场更有韧性,内部稳增长的政策预期仍是主导市场表现的更关键因素,市场短期在内外部影响之下路径可能有波折,但无需过度悲观,四季度以来政策已逐步朝“稳增长、保民生”的方向转变,年底到明年初可能是政策加力的重要窗口期,市场表现可能逐步趋向积极。

从当前至2022年整体配置由上游向中下游切换,市场风格逐渐偏向成长。整体配置思路变化上,预计上游价格回落整体改善中下游毛利率可能与历史类似,结合上游成本占比和存货周转率,预计电力设备和专用机械等高景气领域、提价能力强的食品和上游成本占比高的家电、电力、家居、装饰材料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毛利率有望率先在四季度左右触底;随着中下游基本面相对优势提升,整体配置也将从上游向中下游切换。市场风格方面,疫情后总需求偏弱的特征在年初以来已充分表现,因此当前上游价格高位与政策偏松并不矛盾,相反在上游价格回落的阶段,宏观政策有望进一步趋于宽松,增长与政策的环境对市场比以往更有利。在宏观环境整体缺乏增长,而上游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可能进一步宽松的周期,资金往往将更聚焦可持续增长的领域,中期的市场风格可能仍将逐步偏向成长。

2、债券型基金投资策略

上周中债总财富指数收于207.4957,较前周上涨0.21%;中债国债总财富指数收于204.8871较前周上涨0.19%,中债金融债总财富指数收于211.6137,较前周上涨0.23%;中债企业债总财富指数收于208.5925,较前周上涨0.27%;中债短融总财富指数收于188.2189,较前周上涨0.11%。(数据来源:Wind)

中债银行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显示,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6%,上行1.23个基点,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7%,上行5.01个基点;银行间一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上行0.58个基点,银行间三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2.82个基点,五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3.49个基点,分别为2.75%、3.03%和3.35%;一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4.42个基点,三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1.83个基点,五年期AA级企业债收益率下行3.49个基点,分别为3.04%、3.88%和4.32%。(数据来源:Wind)

资金面:本周(11月30日至12月3日)央行公开市场有4000亿元逆回购到期,本周央行公开市场累计进行了2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因此本周公开市场逆回购净回笼1700亿元。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23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1000亿元、10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100亿元,无正回购和央票等到期。资金面方面,12月3日,R001加权平均利率为1.9468%,较上周涨19.65个基点;R007加权平均利率为2.1556%,较上周跌28.45个基点;R014加权平均利率为2.2803%,较上周跌20.37个基点;R1M加权平均利率为2.35%,较上周跌17.73个基点。进入12月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调减逆回购操作规模并连续净回笼,不过这对银行间资金市场暂并未形成明显压力,周四资金供给仍较为充裕,隔夜等回购利率小幅下行。长期资金方面,国有和股份制银行一年期同业存单最新一级报价主要集中在1.68%低位附近,只是计划发行量较前期明显减少。周五晚间媒体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候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宽松预期有所增强。(数据来源:Wind)

债市观点:进入12月后,央行在公开市场调减逆回购操作规模并连续净回笼,不过这对银行间资金市场暂并未形成明显压力,周四资金供给仍较为充裕,隔夜等回购利率小幅下行。周五晚间媒体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视频会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候表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围绕市场主体需求制定政策,适时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宽松预期有所增强。经济数据方面,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略降0.1个百分点;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2%,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三大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表明我国经济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升。此外,海外疫情再次反复,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也加大市场对于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进一步强化了债市看多情绪。在经济基本面偏弱、海外不确定上升、降准预期加强的背景下,债券市场有进一步走强的趋势。

3、QDII基金投资策略

上周成长板块、尤其美国中概股抛售拖累市场,恒生科技指数下跌3.68%,MSCI中国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则分别下跌2.95%、1.41%和1.30%。板块方面,可选消费、电信和医疗保健板块表现落后,而能源和金融板块逆势上涨。

上周海外中资股市场持续回落,主要是受到来自Omicron毒株不确定性和中概股市场情绪恶化的双重打击。一方面,Omicron毒株引发市场对供应链稳定性以及美联储是否会加速转向“鹰派”立场的担忧,全球不确定性攀升。包括中国香港在内全球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已经出现Omicron确诊病例。由于疫苗是否有效等诸多信息目前仍然是未知数,目前判断Omicron是否会重演夏季Delta变异病毒出现时的情形仍为时尚早,但正是由于对这一未知数的担忧和不确定性可能在短期内持续压制市场情绪。另一方面,受某中国网约车企业决定从美国退市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2月2日正式实施《外国企业问责法》相关细则两大因素影响下,美国中概股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并出现恐慌性抛售。市场的恐慌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中概股面临的巨大政策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而言,考虑到国内对疫情坚持“零容忍”立场以及前期防范Delta病毒蔓延方面的成功先例,Omicron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相对有限。然而,即便大规模的爆发可能性很小,疫情持续零星的爆发可能会对经济活动和复工复产带来一定压力。上述网约车企业个案可能无法简单扩大至整个中概股市场。另外,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最新细则,真正面临无法交易的退市风险是连续三年无法提供审计底稿,也就是2023年年报披露期(约在2024年4月)附近。中国方面也持续表示中美两国在监管层面进行合作。最差的情形下,即便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导致退市风险,香港市场可能会成为中概股公司上市的另一选择。香港联交所近期公布了针对优化和简化《上市规则》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市场咨询总结。在这一情形下,我们认为香港作为中国新经济投资桥头堡的地位有望得到进一步巩固。

由于国内外不确定性影响市场情绪,预计短期市场或仍有波动。但港股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将为长线投资者带来机会。

风险提示:

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相关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人请详阅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资产状况、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本机构及工作人员不存在直接或间接主动推介相关产品的行为。

大佬访谈
全球赢+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