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基金业突击年终考 行业弥漫着短视逐利躁动
2011-12-27      

“急功近利者不会忠诚。”这是曾在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任债券交易员的迈克尔?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的话。

然而,面临2011年“年终考”,基金业却弥漫着短视逐利的躁动。

在重庆啤酒的带领下,基金重仓股频发群体“踩踏”事件,近来基金排名发生逆转,王亚伟年度冠军梦碎,小公司东方基金成了大黑马。

除了争先恐后地挤上业绩前十榜单外,各大基金公司在规模上也明争暗斗,加大营销力度、发售新产品、打开大额申购……而依赖“帮忙资金”注入货币基金更是一些基金公司为壮大规模、保住排名屡试不爽的“招式”。

“ 作为受托人,维系基金公司与持有人之间的是信托责任。这就格外要求基金公司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基金公司盲目扩大管理规模、一味追求业绩排名。尽管这背后有持有人和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基金排名制度缺陷等种种原因,但基金公司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奥斯卡魔咒”“要想知道2011年垫底的基金,就去看看去年排在最前面的基金。”一位基金投资者无奈地对记者说。

虽然只是一句笑谈,不过基金业内确实存在类似“当了影后衰三年”的“奥斯卡魔咒”。许多基金经常会出现前一年表现亮眼,第二年就迅速沉沦的情况。

从2011年截至目前的情况来看,2010年偏股型基金前十名的基金如今几乎全部易主,且个别基金业绩垫底。

去年业绩排名第一的华商盛世成长2011年以来截至12月19日的净值增长率为-25.35%,在245只同类产品中位列第174位;业绩排名第五的华商动态阿尔法2011年以来的净值增长率则为-26.05%,在149只同类产品中位列第135位;去年排名第八的天冶创新先锋2011年以来在327只同类产品中位列第313位;去年排名第十的信达澳银中小盘则在245只同类产品中位列第228位。

而类似这样的业绩“过山车”情形自2007年以来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基金过去的业绩是投资能力的最直接证明,因此看排名选基金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怎么看?”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过于短期和过于长期的业绩排名参考作用都比较有限。尤其是在市场环境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过去的业绩排名参考作用就会下降。

“国外考评一只基金的好坏都是看三年、五年,我们这儿就看每年一次的净值排名,这难免导致基金经理在操作上的短视。”好买基金总经理杨文斌指出。

“ 我们公司业绩方面的考核要求是要在同类基金中排在前三分之一。”一位基金业内的资深人士对记者说:“在最后的业绩冲刺期,不管是要缩小与前几名的差距,还是甩开后面的竞争对手,都需要找到实现基金在短时间内超常规增长的具体路径。”在此时期,基金实现收益超常规增长的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重金加仓具有高增长潜力的资产,以这种人为重仓的方式使这些潜力资产进入上涨轨道;二是积极利用企业重组,在冲刺期前大量加仓,并在冲刺期集中释放企业重组所带来的利好消息;三是同一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采取集团行动相互抬轿,或是干脆以“众人拾柴”的形式,配合公司扶持重点基金冲入排行榜靠前位置。

除此之外,通过砸竞争对手的重仓股往往也能使得自身的排名受益,而这种方法对于处在弱势地位的基金往往更加有效。这种消极竞争的方法比较容易在排名接近的基金中出现。

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认为,正是短期排名的压力迫使一些基金经理豪赌某些板块、行业,在配置上过于偏重,当市场风格发生转换时,很可能无法及时调整。

虽然在基金业绩排名战期间,一些基金的净值可能会短期迅速提高,对持有人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加剧了基金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同基金本身长期投资的性质相背离。

考核压力如果说为迎合市场及投资者而追求业绩排名还有一丝无奈的意味,那么一些基金公司以非正常方式盲目“冲规模”的现象不禁让人困惑。

由于很多公司都选在年底前发行新基金来扩充规模,造成银行渠道拥堵,一般的持续营销很难做,而货币基金没有申购赎回费用,风险也低,通常作为活期存款的代替工具,所以通过扩大货币基金的规模就成了一条“捷径”。

“ 公司2011年是在做货币基金冲量的,主要是和我们规模接近的两家公司2011年竞争很激烈,我们怕规模上被超过。”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负责人对记者说:“在一些排名节点上,差一位都是大不相同,那意味着你是不是在行业的第一梯队。”据其透露,基金公司的销售部门会去找一些与公司关系好的券商、保险等机构来注入资金。给渠道的营销奖励或是给“帮忙资金”的好处费从万分之八到千分之二不等,而这些资金投入货币基金的期限长短也要看具体谈的结果。

这位负责人解释,2011年以来市场遭遇股债“双杀”,而货币基金是2011年以来唯一实现正收益的基金品种。“目前业绩也比较好,所以一些机构的资金也愿意进来。”目前市场上共有49只货币基金,基本上大部分基金公司均有布局这一产品。从2008年以来的统计情况看,每年年末货币基金均规模大幅增长的基金公司主要有嘉实基金、工银瑞信、银华基金、建信基金等,还有一些公司,单年度货币基金规模突增也蔚为壮观,如鹏华基金、大成基金、华宝兴业等。

对基金公司而言,规模的排名不仅直接影响到员工的薪酬福利,也影响到股东对高管的考核。

“由于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是以管理费收入为主,所以在董事会或股东给基金管理层的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中,规模排名占的权重很大。”排名前十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对记者说。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曾令华认为,从基金公司考核角度出发,如果股东对基金公司的考核机制不升级,仍把总体规模作为考核要素的话,基金公司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的现象可能还会发生。

“但是,从为给公司带来的实际效益方面而言,用货币基金冲规模意义并不大。”曾令华认为。货币基金的管理费通常只有0.33%,和股票基金的管理费相差太远,以如此微薄的收益来看,为了排名自掏腰包付“好处费”是属于赔本赚吆喝的事情。

浮躁背后2011年以来,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节节走高。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2月9日,77只货币基金中,有18只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超过了5%。

“ 如果货币基金仅靠兑现浮盈来提高收益率,短期内可以把7日年化收益率做得很高。”上述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解释,投资者是把货币基金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来申购的,对流动性要求很高,在目前市场利率比较高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部分收益。如果基金公司冲规模会导致大规模的申购,这将摊薄原持有人的收益。当这些冲量的投资者大规模赎回时,基金经理因为要保证很好的流动性以应对短期大规模赎回,所以必然会牺牲正常持有人的收益。

而2011年年初出现的货币式基金净赎回就反映出去年年底“冲规模”资金的撤离。2011年一季度,赎回最多的3只基金分别为建信货币、银华货币B和鹏华货币B,其赎回规模分别为74.54亿份、61.56亿份和38.94亿份。而去年四季度,上述基金却“恰巧”出现相同规模的份额增长。数据显示,一季度赎回超过10亿份的货币式基金多达15只,其中至少有10只存在上述现象,年底“冲规模”的迹象十分明显。

其实基金业内的这种浮躁的氛围,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缺少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也有很大关系。”上述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在中国,包括保险、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信托等机构投资者中,一些虽然是以三年为考核周期,但其实也有每年的暗中排名。他认为,基金公司作为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者,应该自我规范,并要引导投资者,不能完全屈服于股东文化或投资者的短期化倾向。

去年12月8日,上海证监局曾紧急下发了一份《关于规范2010年年末货币市场基金销售行为的通知》。通知称:“严格规范年末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及转换转入业务的行为,严禁为突击提升管理规模、比拼年末规模排名,损害货币基金原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陈雪峻说:“2007年行业发展处于巅峰时,基金公司为追求规模,产生大量非理性购买,在变形的基金销售的导向下,众多背离投资者真实需求、或者不符合投资者需求能力的产品被售出,导致投资者收益不佳,成为至今尚无法突破行业瓶颈。”“急功近利者不会忠诚。”这句话不单是对华尔街大鳄们的警示,同样值得只有十年历史的中国基金业深思。

当我们的基金公司口口声声称要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行动中却把股东、基金公司管理者、基金经理的利益摆在首位时,急功近利自然在所难免,忠诚也无从谈起。而一旦持有人成熟起来,投资品种丰富之时,短视的基金公司必然会遭到抛弃。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