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买媒体报道
媒体关于好买的最新报道
 
基金熊牛市生存潜规则 出头鸟华夏上演胜利逃亡
2008-08-29      

基金熊市生存潜规则
2008年已过大半,股票型基金净值缩水超过35%。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于熊市当中。可业内人士传言,基金公司收入并没有大幅减少。北京某基金公司,甚至刚刚发放去年来不及发的年终奖,人均达150万元之巨。
很显然,对基金公司而言,熊虽然来了,但是,狼还没有来。
保住规模最要紧
“他们真正的灾难是规模缩水,而非下跌。”北京某分析人士一针见血。
今年以来,虽然基金净值缩水严重,但受益于新基金发行,基金总体规模并没有大幅缩水,总体收入未下降太多。基金公司熊市中最后一根稻草,还没断。
真正窘迫的,还是基民。35%的损失,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有专家估计,至少2年~3年的时间,基民才能收复失地。
基民龚先生很是郁闷。“基金亏这么多,基本上跟散户自己操作差不多,他们不是号称专业投资者吗?”大幅亏损之后,他发出这样的疑问。
更让他生气的是,当致电基金公司时,接听电话的服务人员安慰他:“我们始终把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请放心!”
“他们真的把基金持有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吗?熊市中,基金会不会为求生有什么猫腻?”陈先生疑惑不已。
陈先生的担心,并非多余。牛市中,高回报率可以带来巨额申购,壮大规模。到了熊市,基金可能会为了让基民“耐心持有”,而做出一些不利于持有人利益的事。
除了利用基民的套牢心理外,联手上市公司、推高旗舰基金、扎堆某只个股,都是基金弱市生存的手段。时间长了,有些还成了行规。
最牛基金不抱团
严格遵守行规的基金,不会是最差的,但一定不可能成为最好。最近一年最抗跌的华夏基金,恰恰是那个不守规矩的孩子。
今年5月,市场传闻,“华夏在未与同行打招呼之前,大举卖出基金重仓的钢铁股,主要包括武钢、宝钢。”客观上,此举令其他基金损失惨重,更被渲染为有违“行规”。
此后不久,华夏新闻发言人公开表示,基金经理有自由对所管理的基金作独立决策。紧接着,华夏旗下基金陆续披露半年报。报告显示,华夏系不仅大举减仓钢铁股,而且均大幅降低仓位,部分基金仓位已低至35%。
尽管基金行业一致否认“行规”的存在,但无可否认的是,基金业内部确实有潜规则存在。华夏此次当了一回“出头鸟”,就是对行业潜规则的一次挑战。
有一种熟悉的现象,叫羊群效应,说的是社会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产生从众心理最重要因素是,坚持某条意见人数的多寡,而非意见本身对错。
基金“行规”,就可以视为一种从众心理。按照多数人的做法行事,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正如某基金经理所言,“如果错了,那就是大家的事,或者可以解释为市场的错,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
心理学上著名的从众心理实验表明,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华夏基金在这波熊市中,成为罕见的1/4,这令它成为众矢之的。但别忘了,它也是今年以来产品最抗跌的基金公司之一。
基金熊市遵守4大潜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行有行规。
证券业和基金业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理论上讲,是最透明的行业。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基金业的潜规则一点都不少。说得专业一点,这叫“行规”。
规则1 只讲相对排名
印象中,基金总是靠天吃饭。遇上暴跌,好像基金还真的是毫无还手之力!
如果致电客服,八成客服人员会告诉你,基金公司有最低仓位限制,即股票配置不能低于60%。
事实上,随着基金产品推陈出新,基金产品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大。一些灵活配置的基金的股票仓位,已可低于60%,个别甚至可低至0。
允许仓位灵活,理论上,为基金操作提供了更多空间,可当市场转弱,基金们依旧捂着股票不放。从半年报统计看,极少偏股型基金仓位低于50%。难道基金经理都不习惯做空?
“很简单。”某基金经理为记者解开了疑团,“我们这个行业,比的是相对排名,只要排名过得去,亏多少是次要的。所以,我们都不愿意把仓位降得太低,和大家保持差不多仓位就好。”
原来,相对排名才是基金投资的第一目标。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另一位资格较老的基金经理。他坦言,尽管他管理的基金,仓位可以降至60%以下,但他从来没有让仓位低于60%以下。“如果调太低,无论方向对错,都会被其他人当笑柄。”
这些例子说明,基金经理也是人,远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神圣,他们只是从事一个工作,没必要拿名誉作为赌注。他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排名在相对靠前的位置,而这,跟收益并不直接相关。
规则2 抱团取暖
当冬天来临,人多的地方,总会温暖一些。股市也一样。
2004年、2005年,行情不好。众多基金公司抱成一团,扎堆五朵金花——钢铁、石化、汽车、金融、电力板块,在弱市中充分显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
从那时开始,“抱团取暖”成为基金在弱市中最爱用的招数。
二季度报告显示,基金持股集中度再度呈现增加趋势。根据国金证券统计,134只有可比业绩的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今年二季度持股集中度为48.4%。去年三季度,这一数字仅为44.25%。
另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来自好买理财中心。该机构统计指出,二季度基金总数比一季度增加6只,但重仓股数量却减少3只,基金持股集中趋势明显。
“弱市中抱团,主要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无奈之举。”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
规则3 3000点当范跑跑
7月底,上证指数在2800点再度急转直下,至8月18日,下破2300点。虽然没有任何统计数据说明,主要是基金在减仓,但不少基金重仓股的表现,令人无法不联想。
例如中海发展,二季度被16只基金持有,总占比30.22%。可该股从7月29日开始,连续出现12连阴,价格从20元附近一路下跌,最低跌至14.9元。8月13日,指数稍有回升,至16.21元。短时间跌幅如此巨大,明显有主力资金在抛售。
有趣的是,中海发展H股股价最低仅16.6元。8月13日收盘价为18.46元,两地股价已出现倒挂。
由于重仓股下跌,基金不顾成本,“跑为上计”,在这轮熊市中屡见不鲜。
4月22日,上证指数首破3000点。当时,QFII陆续进场抄底。国内基金不仅没有做多,反而做空,开始新一轮抛售。到4月24日印花税下调之后,基金减仓行为更加迅猛。
当时,上海某投资总监告诉记者,下跌主要是基金在抛盘。因为当时基金业基本共识是,下半年肯定要以防守为主,因此都在降低仓位。这个时候,如果你“动作慢”,损失就会比别人大。直到6月份,指数第2次下破3000点,基金的抛售行为仍然在继续。
统计数据也能说明基金在不停抛出。天相统计显示,二季度末,开放式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仓位分别为72.92%和66.89%,环比分别下降4.50、6.74个百分点。
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基金在6000点上下还一个劲地建仓守仓,而到了3000点,却要以当“范跑跑”为荣。
规则4 誓保规模
基金圈最新流行的说法是,“3500点将成为基金真正的炼狱。”
某券商高层认为:“基金公司现在最怕的事,不是市场大跌,而是大涨。因为只要净值有所回升,就会引发赎回高潮。”
的确,一旦指数回升,基金净值随之回升,新一轮赎回潮到来不可避免。“涨了就卖”,在中国基金业发展史上屡见不鲜,也是基金公司最大的焦虑。
“狠心肠的公司,宁愿把净值砸下去,也不愿意看到大规模赎回。”上述高层表示。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基金在抛售股票的时候,可以不计成本地“砸”。
另一位基金业人士告诉记者,他从不建议朋友买基金,“对基金公司来说,重要的是规模”。他们的收入,与规模大小关系更紧密。
8月中旬,2400点附近,QFII看多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内地基金仍然毫无动静,甚至还有卖出。难怪有人认为,基金不但不能稳定市场,反而常常做出助涨助跌的非理性行为。
基金熊市抱团内幕
牛市中,基金都忙着持续营销、寻找大牛股,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可到了熊市,向上市公司示好、打造迷你旗舰基金、基金经理高位接盘,都成了他们熬过熊市的手段。为了生存,基金公司可以暂时放低身段。
“酒肉外交”
《基金观察》最近获悉一件离谱事件,华安基金某研究员,在江西出差时因“桃色事件”被抓。事后,他回公司后不久,便“离开”华安基金。
此后,这件事也成为华安基金内部“不能说的秘密”。平时与记者私交甚好的华安员工,一提此事,也讳莫如深。
就以上问题,记者正式采访华安基金,并多次和华安基金沟通,但至截稿,仍未得到回复。
“来我们公司调研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严谨的学术派,一种是油头滑脑的江湖派。”江西某家华安基金参股的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很正常,大盘跌了这么多,他们的心态也不好。”
“很多基金公司研究员,调研就是和公司高管聊聊,基本目的就是希望提前获得利好或利空消息,一起吃饭喝酒、称兄道弟是必然的!”
“还有什么终极目的么?”记者追问。
“走,喝酒去,喝高了我就告诉你。”沉默片刻,这位董秘拉着记者直奔一家路边小饭馆。
“很简单,基金经理和上市公司利益关系越来越紧密呗!”酒过三巡,该人士道出一个路人皆知的秘密,“以前基金多牛啊,我们刚上市和股改时,都是求着他们。现在熊市一来,开始有基金公司主动和我们套近乎,无非是想了解我们大小非解禁后的抛售情况。甚至有基金主动提出,帮我们‘价值发现’。”
“看过《投名状》么,一起杀过人才是兄弟。华安的事情,除了个人原因,最大的可能也在于此,夜路走多终遇鬼啊!”董秘对记者如是说。
半年多的单边下跌,逼得一些基金公司不得不剑走偏锋。2007年底,南方某家中小规模基金公司通过猎头找到记者,希望聘用记者为经理助理。当记者问及具体职责时,被告知,该基金2008年投资重点将转向中小型上市公司,所以计划加强和上市公司及各种性质的场内资金的“合作”。记者因为在业内丰富的人脉,被认为是合适人选。用一句话概括,经理助理的职责,就是游走在基金公司、上市公司、各种场内大资金间,陪着甲乙丙丁方吃喝玩乐。
舍“大家”顾“小家”
如果说,“酒肉外交”是以基金公司利益为大前提,那高位接盘就完全是基金经理为了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有些研究员还是比较扎实的,调研时会要求看生产线、看仓库。但聊天时,他们对基金经理调动资金权力、隐形收入的羡慕之情,也溢于言表。”这位董秘继续爆料。
“100万现钞你见过吗?我们公司的一位个人股东,估计是个什么私募的经理,重仓股今年上半年急于套现。后来经人介绍,联系到某家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请他帮忙将该股推高,再构筑盘整平台,买入对方倒出的全部股票。”
“基金经理的回报是100万现金,结果,该股买入后股价腰斩。”记者顺着他的意思接口道。
“现在有几个基金经理在乎自己的公司,趁现在有权利当然多捞一点,明年还不知道在那里干呢!”该董秘明显脸红脖子粗了。
“基金经理的隐形收入,除了高位接盘,还有老鼠仓的升级版本。”上海某投资公司老总透露,他知道有一只私募基金,实际上是由数位基金经理出资设立。基金契约规定,如果亏损,先亏公司资金。事实上,该私募基金回报率,即使在熊市也很高,当然,盈利提成比例也是离奇得高。
“这也算是老鼠仓升级版吧!反正只要是在公募基金股票池里的股票,他们随便玩!”该投资公司老总这样认为,“现在报团取暖,效果更好啊!”
基金、上市公司“循环忽悠”
“这只股票,半个月内一定涨5块钱,当我送给大家的春节礼物。”一位基金经理在今年春节聚会上如是说。
“兄弟,抛压太大顶不住,要么一起撤吧!”一个月后,该基金经理致电记者。原来,他也被忽悠了。
一位基金研究员透露。牛市中,多只基金重仓某只股票,其实是因为好股票都被人追着买,“众人拾柴火焰高”。“而我们现在成了大‘忽悠’,是实实在在抱团取暖过冬了。”
“投资总监要求我们,去已经建仓的上市公司调研,其实更多的是做关系维护,更重要的任务是告诉上市公司高管,贵公司状况有多么好。”该研究员苦笑,“面对公司高管,永远只能说公司好,还得暗示本基金会继续增持,把股价抬得更高。目的只有一个,把上市公司高管催眠,直至彻底自我欣赏。这样别家机构来调研时,说不定,董秘会很神秘地告诉别人,‘某某基金很快要推高我们股价了,大家快买!’这样既能留住老资金,又能吸引新资金。”
熊市打造“样板房”
“我们刚刚发的新基金,你可以买一点,因为市场不好,募集额不大,我们一定会全力做好。”一位基金公司老总好心提醒记者。
“就像地产商的样板房。永远是把最好的装修材料用上。”该老总解释道。老基金已经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业绩可以做“样板房”,因此打造一个新“样板房”,成为很多家基金公司理所当然的选择。
一位研究基金的研究员告诉记者,现在基金公司对待新基金,思路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最强的投研团队和明星经理运作,例如广州某基金公司新发基金,由其投资总监具体负责,公司誓将新基金做成“样板房”。
其二,牺牲部分基金业绩,共同推高旗舰基金业绩。这种做法多见于老牌大基金公司,而且基金经理往往大胆启用新人。在众基金掩护下,新基金经理被打造成“未来之星”。
不过,一位好的基金经理,可不是那么容易炼成的。基民一不小心,可就成了菜鸟基金经理的牺牲品
“出头鸟”华夏上演胜利逃亡
敢于打破行规的基金公司,可能受基民热捧,但要冒着被同行攻击的危险。
今年5月,华夏基金不拘抱团法则,抛售基金重要领地钢铁股(主要是武钢股份、宝钢股份),致使两只股票短期大幅下跌。华夏此举,被坊间渲染为违反“行规”。但客观上,华夏靠迅速减仓,完美上演了一幕金蝉脱壳。
华夏系基金今年极为抗跌。截至8月15日,8只股票基金(主动型)7只居同类20名,2只积极配置型基金排同类前3位。
一只基金业绩好,不奇怪,而华夏却做到了整体业绩牛气,因此被圈内人称为“奇迹”。
据知情人士透露,华夏基金确实从4月份开始大幅减仓,成为它今年排名独挡一面的主要原因。
华夏成功了,其代价,是引发整个行业的内讧。
华夏“砸钢”
“邯钢3个月后会有重组消息,你现在可以买了。”早在3月份,某基金公司人士就对记者透露钢铁企业重组消息,大力推荐买入。
6月11日,河北省两大钢铁集团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超越宝钢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
与做多唐钢集团与邯钢集团相对应,宝钢和武钢被市场做空。
事实上,宝钢在股价上早已有所反映。该公司股票从5月15日14元跌到6月中旬10元附近,并且继续下行。
业内猜测,以宝钢为首的钢铁股价格迅速下行,与华夏砸盘,存在某种关联。
有统计显示,截至6月中旬,包括武钢、宝钢、酒钢宏兴及安阳钢铁在内,华夏抛售总额超过30多亿元。
7月,华夏基金的新闻发言人否认故意砸盘。但二季报数据显示,华夏基金确实在二季度大举卖出钢铁股。华夏“砸钢”是铁的事实。
资料显示,华夏系基金一季度7只基金持股武钢股份,约1.8亿股。而至二季度末,华夏系持有武钢股份数量大幅减至7888万股,说明在一个季度内,华夏系整体减持武钢超过1亿股。
与此同时,出现在华夏一季报前10大重仓股的首钢股份、华锐铸钢、酒钢宏兴、攀钢股份,也于二季度全部退出前10大重仓股之列。
金蝉脱壳
除了“砸钢”,华夏系还大幅降低仓位,这使该公司旗下基金,整体处于排名前列。
一位接近华夏基金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夏基金今年最大成功在于,从4月开始果断减仓和调仓。
该人士表示,华夏系的确减持钢铁股,增持金融股,而且成功把仓位降到很低。
从二季度数据看出,华夏系主要增持的金融股是中国人寿、浦发银行、中国平安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持仓基本持平。
此次调仓成就了华夏系基金熊市的光辉。
据Wind统计,该公司旗下13只偏股型基金(包括封闭式基金)仓位全部大幅下降。其中减仓幅度最大的为华夏回报2号和基金兴华,仓位分别下降31%和32%。调仓的结果是,华夏回报2号稳居积极配置基金第3名,基金兴华排名稳居封闭式基金第2名(截至8月15日)。
此外,由于净值缩水较同行少,华夏上半年管理规模缩水幅度也远小于基金公司平均的33%,除了资产自身缩水原因,基民赎回并不多。相反,其他公司因业绩表现不佳而被大量赎回,华夏的竞争对手博时基金就是一个好例子。
Wind数据显示,博时基金上半年资产规模缩水894亿,下降40%。华夏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仍达2023亿,仅缩水18%,暂时领先博时基金近700亿。
破坏“行规”
华夏基金此次的特立独行,让公司全体基金离胜利又迈进一步,也引发人们对基金业“行规”的关注。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根据市场和行业变化,调节仓位,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华夏基金的行为,为何会遭遇市场如此复杂的反应呢?因为,他违反了行业“潜规则”。
“我们考评,只看相对排名。华夏的做法,就是破坏了这个‘规矩’。”一位基金经理曾直言。
在他看来,基金界就是一个大圈子,绝大部分人要生存,就得遵守规则,抱成大团,不可能成为最好,但至少死不了。
不遵守“行规”最后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做错方向,大幅亏损,成为业内笑柄。另一种,表现太出格而又获得了成功。像华夏基金这样,免不了成为“眼红”对象。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另一位资格较老的基金经理。他坦言,尽管他管理的基金,仓位可以降至60%以下,但他从来没有把仓位调低至60%。
“如果把仓位调太低,无论方向对错,都会被其他人当笑柄。”他告诉记者。
在这个行业,基金经理远没有人们想像得那么神圣,他们只是从事一个工作,没有必要拿名誉作赌注。他们要做的是,就是保持排名在相对靠前的位置,而这跟收益不直接相关。
华夏系风格为何如此果敢,这可以追溯到其出身。
以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为代表的第一代华夏人,都是出自著名的北京“东四”营业部。这奠定了华夏的基本风格:非常本土化,有点‘野’。
“他们确实‘野’,最早年末拉升业绩的‘传统’,就是由他们开始的。”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进退两难
熊市中,跑得快就是胜利者。有胜者,必然有输家。华夏胜利了,其他公司,便成了输家。
“基金抱团不是好事,但也是无奈的选择。”上海一位私募界人士告诉记者。以钢铁板块为例,武钢一季度机构持仓比例仍超过60%,宝钢目前机构持仓比例亦仍近40%。
一个业内熟知的游戏规则是:不少股票是基金公司共同重仓的。
弱市中,基金一起死扛不抛,可以使这些股票跌幅较少,这样一来,抱团的基金净值跌幅不会太大,并且震荡幅度基本保持一致。然而,如果其中有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大肆砸盘,就会使股票价大幅下跌。跑得慢的基金被套,净值跟随大幅缩水。万一引发持有人集体赎回基金,规模缩水,基金公司损失就大了。
这也是华夏基金此举触犯众怒的主要原因。
“不哥们儿!”一位北京基金公司人士只用了4个字评价。虽然他也表示,其实可以理解华夏的做法,“我要是华夏,我也这么干。”
“华夏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公司,他跺个脚,业界也要抖三抖。”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别人一知道华夏这么大的公司要卖,还不都跟着跑,甚至是不计成本地跑,华夏又不是只有两三百万的小散户、小私募,这么一来还怎么卖得出去。”
整个6月,钢铁板块依然下行。华夏又开始大举建仓金融股。可到了7月1日,招行跌停,次日,中国平安也干脆利落地拉出跌停大阴线。旁观者才发现,华夏“砸钢”这事没完,据传,部分基金公司以砸金融股的形式“讨回一口气”。
二季报显示,华夏系持仓金融股数量惊人,持仓最多的6只股票中,4只为金融股,其中,以招商银行数量最多,持有近2.7亿股。中国平安为华夏系第14大重仓股,持有5435万股,其中4451万股是二季度新增的。
这样的数据,再次与传说中的砸盘对象——招行和平安相吻合。
不管其他基金是否存在报复行为,但自华夏大盘精选开始,华夏基金卓尔不群的行为,的确引起了市场的注意,也引起了整个基金业的“关注”。
有句话说,要成功,就得和别人不一样。同样,在基金圈子,要和别人不一样,是要付出代价的。
身为基金公司,弱市中想保持独立性,打破常规,或许就会遭遇同行“红眼”;为求安全,抱团取暖,却又对持有人不负责任。基金业应该何去何从?持有人,又应该是去是留?

更多杨文斌在福布斯的其他专栏文章